最近市場上流行一句話:「牛奶價格漲得比汽油還多!」國際油價節節飆高,國內汽油漲價還算合理;牛奶漲價,其合理性就令人質疑。
農委會說為反應進口飼料成本提高,同意乳品工廠向酪農收購生乳價格,每公升調漲三元,致國內鮮乳價格上漲二、三成。影響所及,麵包、蛋糕、西點、甚至紅茶、咖啡等飲料隨之漲價。
其實乳牛的主要食糧是牧草。牧草的來源並非單靠進口,高屏一帶山坡地就有不少牧草;尤其在氣溫炎熱的夏天,狼尾草、盤固拉草等生長快速繁茂,加以釀酒副產物如高梁粕、啤酒粕、花生藤、毛豆殼等,都可做為乳牛飼料。
因此,國內自產乳牛飼料不虞匱乏,並不需仰賴大量進口;農委會放著該鼓勵酪農業者種牧草、自給自足以降低成本的宣導職務不做,反在此時調漲生乳價格,是昧於時勢?或是要討好酪農?無論意圖何在,都有帶動物價上漲之嫌。
牛奶價格不合理上漲,只是「官不知民苦」之一例。面對物價高漲,政府的操作方式粗糙拙劣:如干預股市,擺出「不上萬點勢不休」姿態,結果股市狂瀉套牢更多投資人;說要降進口稅,卻是無足輕重的小稅;而且有些進口國家不用課稅,根本無稅可降!
這樣的環境,讓我悟到「靠政府不如靠自己」。先在自己心中立下「平準機制」,那裡便宜那裡去,約鄰居友好同去大賣場採購日用品,降低消費兼省油、換裝省電燈泡、少看電視、早睡早起來減少電費開支。
難以期待政府想出「協助度過物價狂飆風潮」的策略,民眾也只有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