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近來對於「錢變薄了」都有深刻的感受與體驗,但從經濟數據來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並無顯著漲幅。那是什麼原因讓民眾感受到「通貨膨脹」的壓力?關鍵在於當民眾對於「生活基本支出」占據「薪資所得」的比例大幅提高,來自於對經濟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而無法平彌的剝奪感,就是這波「物價上漲」的問題所在。
在這物價上漲的同時,除了增加收入與減少支出的「具體辦法」之外,在生活中還有什麼是更需要「增加」與「減少」的?由於消費者可支配所得並未增加,藉由價格與品質的兩相比較,放棄具有「品牌」而且價位稍高的,選擇通路業者自有品牌,儘管價位較低,但品質未必遜色,既然這樣的生活型態儼然成型,這也意味著,在生活中有許多「不必要」是可以「取」「捨」的。
物價的上漲已是既定事實,對於消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心念」上的應對態度,如果不能克制物慾的無限制擴張,即便是薪資上漲,無限膨脹的物慾,仍然會造成原物料的供給不足,終將導致物價飛漲,乃至於資源的匱乏,以及環境的崩壞。
因此,消費者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後,還是要克服對於過度的「奢華」乃至於不必要的「奢侈」的需求,回歸到最儉樸的生活態度,否則,慾望將會是更嚴重且難解的物價上漲的根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