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曹智宏
01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是台灣「口罩實名制 2.0」背後的一大推手,更被日本媒體稱為「IQ 180的38歲天才大臣」、「台灣的天才IT大臣」,然而從小就被視為天才兒童的她,因不適應台灣的正規教育體系,14歲展開自學之路,雖只有國中肄業學歷,卻絲毫未損她發光發熱,她曾分享:
「與眾不同是常態,與眾相同是錯覺」,「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02
麥可.戴爾是世界最大電腦製造商之一戴爾公司的創辦人與執行長,18歲曾進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成為醫學預科生,隔年就帶著對電腦的熱愛退學,創建自己的公司——戴爾電腦公司,去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他以343億美元財富排名第25。對於創意,他曾分享:
「點子多如牛毛,沒什麼稀奇,能夠貫徹實施,才是真正可貴。」
03
2014年17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成為史上諾貝爾和平獎最年輕得主,她11歲時在「塔利班」控制家鄉村莊時,挺身為女孩應有的受教育權利奮戰。15歲卻因此遭到塔利班以槍枝射擊頭部,生命一度垂危,而後奇蹟生還,但她依然無所畏懼,持續為女性受教權而努力。她堅定道:
「一個孩子,一個老師,一本書,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
04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創作出《龍貓》、《天空之城》、《神隱少女》等一部部叫好叫座的電影,他的作品天真中不失深度,反省中帶著趣味,並傳達出深刻的環保、反戰意識,以及一項永遠為世人所需要的價值──希望。他曾分享: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多麼崎嶇不平,只要走的方向正確,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05
梅雷迪思.維埃拉是美國知名新聞記者和電視主持人,她曾分享當還是小記者時,被主管告知她不適任新聞工作,並予以開除。當時她難過痛哭,父親卻點醒她「別在意別人看法」,她擦乾眼淚,回去告訴主管「無論你怎麼想,我都不會放棄」,後來她就復職了,她笑著分享:
「故事的重點是你必須相信自己,否則沒人會相信你;為了如魚得水,你必須讓反對者閉嘴。」
06
陳竹昇是活躍舞台劇演員,2017年以電影《阿莉芙》榮獲第54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近年更因演出《俗女養成記》中的爆笑暖爸,而大受歡迎,然而為了完成當演員的夢想,他熬過好幾年年收入只有十萬的日子,也習得台前幕後的許多專長,他分享如同像馬克.吐溫所言:
「悲劇加上時間就會變成喜劇」,「而持續累積工作經驗,就能創造出無人能取代的價值。」
07
從事導演、編劇、監製將近四十年的王小棣,曾打造廣受好評的《植劇場》,也執導過《大醫院小醫生》、《波麗士大人》等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更是《我在墾丁*天氣晴》的編劇,喜愛閱讀的她曾表示:
「人生有很多況味的體驗,你雖然不能變成每個人,但你可以跟著書,看著書,會去到很遠的地方。」
08
76年次的Life Designer創辦人陳怡彣在大學到研究所階段,就已存到人生的兩桶金。出身不富裕、沒有父母金援的她,如何實現這個連上班族都難以達成的目標?她建議大學生要善用時間資本,學習主動搜尋資源,她自己甚至擬訂「365行體驗計畫」,找到人生志業。她在新書《出發!成為我們期待的大人》中更如此形容:
「時間是手無寸鐵的我們,最能打怪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