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歡喜】 況是清明好天氣

文/林念慈 |2020.04.06
2008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每年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時稱作「清明」,《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春和景明,生機勃發,萬物皆清潔、顯露,那該是怎樣的太平景象啊?此際真難想像,畢竟現在誰都怕自己不夠潔淨,還得把所有情緒藏在口罩裡,不得漏洩。

反正再亮堂的話,隔一層,聽起來也像聲悶雷。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民俗學家普遍認為,清明節的習俗多承自「寒食節」,如祭祖、踏青、吃潤餅等。周朝時的「司炬氏」,在仲春時分以木鐸提醒民眾小心用火,後來演變為禁火一個月,只能吃冷食,因而得名「寒食」。清鍋冷灶,總有幾分淒涼意,如蘇軾不得志所寫的〈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書法意境雖高,但見東坡心如死灰,讀來不免悵惘。

有人想回朝堂,有人則避之唯恐不及。據傳晉文公封賞功臣介之推,但他不慕榮利,帶著母親躲入深山;晉文公為逼他領賞,不慎燒死了母子二人,後悔不已,於是下令民間涼食一月,不得舉火,以追思功臣。而學者認為,古人在不同的季節裡,要重新鑽木取出新火,稱為「改火」或「請新火」,新火未至,便禁止生火;寒食禁火,直到清明前一夜才點燃新火,故清明有「恢復明亮」之意,也推測此時才方便掃墓燒紙,所以兩者逐漸融合。

另外,漢代時訂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節」,魏晉南北朝後,則取三月三日,俗稱「三月三」,在水邊舉行祭禮,亦即「祓禊」──民眾春浴,除去不祥之氣;試想,在天氣和暖時,能「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自是閒心雅趣,而如孔子與曾點師生間相互印心,更是人生一大美事。

最後,結合了寒食與上巳風俗的清明節,約莫在宋元時期定型,成為了我們所熟知的傳統節日,只是今人多「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了。

在佛前,我最常祈求的便是「智慧清明」,懇求上蒼慈悲,拂去無明,讓人不致落入情緒的泥淖中,而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在世界狀況未明的時刻,更是喜歡「清明」二字,彷彿降下了一場及時雨,把連日的陰霾與恐懼都洗去,讓人間煥發出鮮嫩新亮之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