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 辨位 賞蛙趣 文/楊喬 |2020.04.05 語音朗讀 426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莫氏樹蛙 圖/楊喬 梭德氏赤蛙 圖/楊喬 斯文豪氏赤蛙 圖/楊喬 褐樹蛙圖/楊喬古氏赤蛙圖/楊喬白頷樹蛙圖/楊喬艾氏樹蛙圖/楊喬拉都希氏赤蛙圖/楊喬 文/楊喬台灣是兩棲動物資源相當豐富的地區,約有32種青蛙和蟾蜍,是觀賞蛙類生態的好地方。由於蛙族數量多,其棲地又和人類的生活圈重疊,不論都市、鄉野、小溪或山林,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影,因而成為環境保護教育的好題材,也帶動近年台灣各地賞蛙風氣日盛。賞蛙需知探索蛙類生態,是充滿知性的休閒活動,但有幾項要訣,需特別注意:1. 看天氣,陰雨綿綿的天氣最好,太冷或太熱,都不容易找到青蛙。2. 看環境,蛙類通常出現在潮溼、地上有落葉、滲水或積水,長有苔鮮等耐溼植物、遮蔽良好、陽光不會直射的環境。3. 聽音定位,這是最重要的方法,但必須要有耐心,動作也要放輕,否則蛙類很容易因受到干擾,而停止鳴叫。賞蛙入門.剛開始賞蛙時,需要準備一本蛙類圖鑑,對照圖文中蛙類品種,方便記住每一種蛙的外型特徵及棲息環境,進而深入有趣的蛙類生活。.野外賞蛙是自然觀察及環境教育的好題材,但要配合有系統的紀錄及觀察。紀錄項目包括:日期、時間、地點、天氣、氣溫、環境、海拔高度,以及青蛙種類、出現地點、數量、行為、是否有卵或蝌蚪等詳細資料描述。.將賞蛙觀察到的內容,透過文字的描述,留下對蛙類的詳細紀錄,紀錄內容包括:繁殖的季節、種類的數量與身體的特徵、聲音、棲息狀況、分布情形、特殊的生態行為、四周環境等資料。.賞蛙過程中,可使用手機、相機或V8攝影機,將多采多姿的蛙類生活、棲地、卵及蝌蚪型態,製作成影像紀錄,作為觀察蛙類的基本依據及生態攝影的作品。.每一種蛙類所發出的叫聲,都不盡相同,不妨使用錄音機,方便日後聲音辨識,也方便取代夜間做筆記的方式。蛙類小檔案莫氏樹蛙體背為綠色,腹部為白色,屬於台灣特有種,為綠色樹蛙中,分布最廣的一群。平常住在樹上,繁殖期才到水邊活動,常會挖一個淺洞藏身在落葉底下,也常躲在溝邊的石縫、鬆土堆裡鳴叫,有時也爬到樹上鳴叫,叫聲很響亮,如同火雞聲「呱-阿,呱阿阿阿」。拉都希氏赤蛙體背為紅褐色,腹側則散布著許多黑色的斑紋,最主要的特徵為背部兩側肥厚的皮褶,以及黃色的上頷唇緣。大都棲息在低窪地區的蓄水池、水溝、溪流,及一般容易積水的溼地中。對環境適應能力強,一年四季總是積極地求偶交配,每次產下數百顆卵,經孵化的蝌蚪,約經過2至3個月,便長大為成蛙。雄蛙常聚集在一起,叫聲為「ㄍㄚ-ㄍㄚ」,聲音又長又沙啞,很像拉肚子的聲音。斯文豪氏赤蛙屬於大型蛙類,吻肛長度最大可達9公分。經常棲息在溪水流域旁的石頭細縫或洞穴中,背部呈綠色或有斑塊,個體顏色差異很大,靠近咽喉的位置有雙鳴囊,前後肢趾尖,均有膨圓的大吸盤,後肢趾間有蹼面,善於攀附、跳躍、游泳,是赤蛙科中唯一像樹蛙般擁有大號吸盤的蛙類。鳴叫聲為「啾、啾、啾、啾」,和鳥類鳴叫聲非常類似。白頷樹蛙體色呈黃褐色,背上有3至4條深色縱帶,在大腿內、外兩側具有網格狀的黑色花紋,也是重要辨識特徵。平常棲息於樹上,繁殖期時,常聚集在水邊的植物上,或地面遮蔽物下鳴叫,形成百隻樹蛙大合唱,牠們的叫聲有如連珠炮般的「答、答、答」聲,聽起來常有置身靶場的錯覺。褐樹蛙褐樹蛙的雌雄蛙體型相差約2公分,雄蛙為4公分,雌蛙體型較大,約6至7公分,趾尖吸盤很大,喜愛在乾淨的溪流山澗中活動,尤其夏天大雨後的夜晚,在山區的產業道路上,常可看到牠的蹤跡。雄蛙會發出輕聲瑣碎的「嘓、嘓」聲,偶爾發出幾聲粗粗的「嘎」叫聲,以吸引雌蛙接近。交配後,將卵產在溪水流動較緩的石頭上,卵粒一顆顆似粉圓,有別於部分樹蛙所產下的卵泡。古氏赤蛙眼部後方肌肉發達,導致頭部比例較大,所以綽號「大頭蛙」,外型辨識上最大的特徵,是有暗紅色的菱型瞳孔,不明顯的鼓膜,粗短的四肢,以及W型隆起的體背。艾氏樹蛙體色為褐色,體背有X型的深色斑紋,且散布著許多小型顆粒,其後腳關節的地方,也有凸起的白色小點。艾氏樹蛙的生態特性,是母蛙會回巢,以自己的卵餵食蝌蚪,而蝌蚪也只吃母蛙產下的卵,這現象從全球兩棲類研究角度觀之,可謂屈指可數也。梭德氏赤蛙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適應力非常強,從低海拔一直到海拔3000公尺高山都有,是台灣分布最廣的蛙類。在其鼓膜周圍有塊黑褐色的菱形斑,並形成黑眼罩。背部褐色或灰褐色,有一個「八」字形黑斑,身體兩側各有細長明顯的皺褶。每到繁殖季節,居住在樹林底層的梭德氏赤蛙,就會集體往鄰近地區的溪流行動。白天躲在溪流旁的草叢、石縫或枯枝下伺機而動,待傍晚天一黑,雄蛙就四處搜尋美嬌蛙,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使命。 前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下一篇文章 【寵物一家親】 貓咪也要萬年富貴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7【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鏡頭下的生態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 作者其他文章 生人勿近!台灣藍鵲育雛中海龍 海中巨星緩走台步舌尖甜味 阿斯巴甜阿魯米沙漠魔鱂 為求生存變變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