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魔鱂 為求生存變變變

文/楊喬 |2023.12.10
562觀看次
字級
上為改變棲地後繁育出的新種魚,下為原棲地中的沙漠魔鱂。圖/維基百科
魔鱂雄魚外觀一般為灰色,身上泛著銀色光澤。圖/維基百科
魔鱂待孵化的魚卵,看起來雖多但孵育不易。圖/維基百科
美國在死亡谷中建立魔鱂保護區。圖/維基百科
魔鱂雄魚在繁殖期間,外觀變成漂亮的銀藍色。圖/維基百科
魔鱂雄魚在繁殖期間,外觀變成漂亮的銀藍色。圖/維基百科
Mojave沙漠夏季溫度直逼50℃,溼度幾乎是零。圖/維基百科
經科學家復育魔鱂,魚群數量曾一度接近200條。圖/維基百科

文/楊喬

不少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人類在加緊保育保護之際,對於某些物種,竟能在惡劣環境下努力求存,不禁產生敬意和好奇。例如一種約百年前才發現,能在沙漠中存活的珍貴魚種「 魔鱂」(mojiang,又稱「沙漠魚」),就讓不少科學家十分好奇:牠們是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並傳宗接代的?

極端環境中不斷演化

在生物學上,鱂屬的「魔鱂」為輻鰭魚綱鯉齒目鯉齒亞目鯉齒鱂科的一支,如今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魔鱂」是身材嬌小、動作靈活、僅3公分大小的沙漠魚,不過科學家懷疑牠原本體型沒那麼小,是為了在沙漠生存才不得不愈演化體型愈小。

「魔鱂」發現於美國內華達州、加州邊界上Mojave沙漠「死亡谷」中的「魔鬼洞」,形成時間大約在50萬年前,由於死亡谷夏季溫度高達50℃(更曾出現57℃度的記錄),溼度幾乎是零,堪稱是北美洲海拔最低、最燥熱、最乾旱的區域。

小水塘中的進化奇蹟

魔鬼洞內水塘的水溫常年維持在33℃左右,且塘中水分含氧量非常低,差不多是魚類可以忍受的極限,所以對於「魔鱂」能在此生存並延續,且最初發現時約有500條,被科學家認為是「進化奇蹟」。

科學家還發現,「魔鱂」為了適應沙漠特殊環境,早已練就一身好本領,其大腦和身體十分靈活,能夠忍受極端的溫度。根據研究顯示,從0℃~100℃之間,都是「魔鱂」能夠忍受的生存溫度。此外,「魔鱂」還能夠在海水3倍鹹度的水質中生存,使其壽命通常可以存活1~3年。

在地球大家庭中,「魔鱂」和北極熊一樣重要。雖然「魔鱂」個頭不大,卻是地球上能戰勝極端氣候和惡劣環境的代表生物。

抗寒抗熱抗震考驗多

死亡谷公園的發言人指出:當人們親眼看到「魔鱂」時,總會驚訝地說:「看啊!這種地方竟然會有魚,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6萬年來,「魔鱂」戰勝冰河時代的嚴寒,忍住沙漠氣候的酷熱,及曾經發生地震洞穴崩塌,在日益縮小的棲息地,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不過,如今「魔鱂」卻面臨更嚴酷的考驗,由於地球暖化、環境變遷,加上人類抽取大量地下水,導致洞內水塘的水位下降,還不時有人為造訪干擾……

先天因素導致難繁衍

為保護「魔鱂」的棲息環境,近年遊客參觀「魔鬼洞」時,都會受到架設在水塘四周的2.4公尺高鐵絲網圍欄限制,希望讓「魔鱂」有充分的生存空間。

不過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工作人員擔心,「魔鱂」的數量銳減,也許是基因的問題,導致繁殖過程遭遇困難。

此外,由於「魔鱂」是以水中的藻類,和水中非常小的無脊椎動物為食,而藻類生長需要陽光照射,但由於水塘的水位降低,太陽光線照射不到水中,藻類植物便愈來愈少,影響到魔鱂食物不足,更加難以生長繁衍。

適應力強但復育不易

生物學家曾經將「魔鱂」帶回實驗室研究,發現這種魚的適應能力其實很強,就像變色龍一樣,能夠根據外部環境條件,改變自己的生活性狀。譬如「魔鱂」的外觀一般為灰色,但雄性魚在交配季節會變成藍色,在水下顯得十分光亮美麗。

此外,在含氧量較高的水中,身體的顏色會變得更加鮮豔,食物來源愈豐富,體型就會變愈大,且還能與其他魚類雜交,形成新品種的魚……可說是為了求存,使盡各種變變變的手法。

棲地仿製計畫未成功

美國科學家意識到:若要保護好「魔鱂」,只能先保護好牠們的棲息地環境。為了讓「魔鱂」的魚群擴大,1976年間,科學家嘗試在「魔鬼洞」水塘附近,新建了3個水質、水溫等環境看起來一模一樣的仿製水塘,並將部分「魔鱂」轉移放進新水塘中。

然而經過5年追蹤觀察後,科學家驚異的發現,新安置的棲息地,雖然還有魚類存活,但對比原本的「魔鱂」,卻發現兩者從外形到行為特性,都出現了頗大的差異。顯見「魔鱂」的棲息地並不能完全複製,但凡有一點不同,就會導致「魔鱂」變異成其他魚種,而原本的「魔鱂」也將失蹤不見。

不負苦心復育小有成

從建立「魔鱂」保護區,到現在已近50年,魔鱂的數量一直沒有顯著提升。所幸死亡谷公園的生物學家始終不放棄嘗試人工繁育「魔鱂」,終於在2019年底傳出好消息,成功繁育恢復到187條「魔鱂」。

不過,科學家認為,即便成功繁育出100多條,「魔鱂」瀕臨滅絕的危機始終存在,畢竟有一天,牠也有可能毫無預兆的減少或消失。



雖有保育 卻屢遭滅頂災

「魔鱂」最早於1928年左右,被美國科學家發現。由於發現的地點是在美國內華達州與加利福尼亞州邊境州界「死亡谷」的「魔鬼洞」內,因此便被命名為「魔鱂」。

「魔鱂」剛被發現,就創下幾個紀錄,首先,牠的數量極為稀少而珍貴,總數約500隻,且全部都集中在一個坑洞的水塘內,因此,只要一稍有動盪威脅,可能就會全軍覆沒。

或許是為了對抗沙漠惡劣的環境,「魔鱂」的成魚個頭不大,長度僅3公分左右,生長在Mojave沙漠一處15公尺深地下水洞中,小水塘面積僅數十平方公尺,是全世界分布面積最小的脊椎動物。

1928年初,「魔鱂」數量還有500餘條,到了1976年,「魔鱂」僅剩50餘條,美國政府趕忙將「魔鱂」列入瀕危物種保護法中,美國最高法院規定要保留「魔鬼洞」內的最低水位,禁止抽取地下水。但小小的「魔鱂」可能太不起眼了,不像貓熊、禿鷲能吸引人注目,一直得不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

2016年4月,更有3個醉漢驅車闖入「魔鱂」保護區,不僅在「魔鬼洞」戲水游泳,還將嘔吐物留在水塘內。由於此時正值魔鱂繁殖期,水源汙染後毀掉許多魚卵,致使「魔鱂」的數量從三位數降至兩位數,一度僅存38條左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