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魔鱂 為求生存變變變 文/楊喬 |2023.12.10 語音朗讀 12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上為改變棲地後繁育出的新種魚,下為原棲地中的沙漠魔鱂。圖/維基百科魔鱂雄魚外觀一般為灰色,身上泛著銀色光澤。圖/維基百科魔鱂待孵化的魚卵,看起來雖多但孵育不易。圖/維基百科美國在死亡谷中建立魔鱂保護區。圖/維基百科魔鱂雄魚在繁殖期間,外觀變成漂亮的銀藍色。圖/維基百科魔鱂雄魚在繁殖期間,外觀變成漂亮的銀藍色。圖/維基百科Mojave沙漠夏季溫度直逼50℃,溼度幾乎是零。圖/維基百科經科學家復育魔鱂,魚群數量曾一度接近200條。圖/維基百科 文/楊喬不少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人類在加緊保育保護之際,對於某些物種,竟能在惡劣環境下努力求存,不禁產生敬意和好奇。例如一種約百年前才發現,能在沙漠中存活的珍貴魚種「 魔鱂」(mojiang,又稱「沙漠魚」),就讓不少科學家十分好奇:牠們是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並傳宗接代的?極端環境中不斷演化在生物學上,鱂屬的「魔鱂」為輻鰭魚綱鯉齒目鯉齒亞目鯉齒鱂科的一支,如今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魔鱂」是身材嬌小、動作靈活、僅3公分大小的沙漠魚,不過科學家懷疑牠原本體型沒那麼小,是為了在沙漠生存才不得不愈演化體型愈小。「魔鱂」發現於美國內華達州、加州邊界上Mojave沙漠「死亡谷」中的「魔鬼洞」,形成時間大約在50萬年前,由於死亡谷夏季溫度高達50℃(更曾出現57℃度的記錄),溼度幾乎是零,堪稱是北美洲海拔最低、最燥熱、最乾旱的區域。小水塘中的進化奇蹟魔鬼洞內水塘的水溫常年維持在33℃左右,且塘中水分含氧量非常低,差不多是魚類可以忍受的極限,所以對於「魔鱂」能在此生存並延續,且最初發現時約有500條,被科學家認為是「進化奇蹟」。科學家還發現,「魔鱂」為了適應沙漠特殊環境,早已練就一身好本領,其大腦和身體十分靈活,能夠忍受極端的溫度。根據研究顯示,從0℃~100℃之間,都是「魔鱂」能夠忍受的生存溫度。此外,「魔鱂」還能夠在海水3倍鹹度的水質中生存,使其壽命通常可以存活1~3年。在地球大家庭中,「魔鱂」和北極熊一樣重要。雖然「魔鱂」個頭不大,卻是地球上能戰勝極端氣候和惡劣環境的代表生物。抗寒抗熱抗震考驗多死亡谷公園的發言人指出:當人們親眼看到「魔鱂」時,總會驚訝地說:「看啊!這種地方竟然會有魚,簡直太不可思議了。」6萬年來,「魔鱂」戰勝冰河時代的嚴寒,忍住沙漠氣候的酷熱,及曾經發生地震洞穴崩塌,在日益縮小的棲息地,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不過,如今「魔鱂」卻面臨更嚴酷的考驗,由於地球暖化、環境變遷,加上人類抽取大量地下水,導致洞內水塘的水位下降,還不時有人為造訪干擾……先天因素導致難繁衍為保護「魔鱂」的棲息環境,近年遊客參觀「魔鬼洞」時,都會受到架設在水塘四周的2.4公尺高鐵絲網圍欄限制,希望讓「魔鱂」有充分的生存空間。不過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工作人員擔心,「魔鱂」的數量銳減,也許是基因的問題,導致繁殖過程遭遇困難。此外,由於「魔鱂」是以水中的藻類,和水中非常小的無脊椎動物為食,而藻類生長需要陽光照射,但由於水塘的水位降低,太陽光線照射不到水中,藻類植物便愈來愈少,影響到魔鱂食物不足,更加難以生長繁衍。適應力強但復育不易生物學家曾經將「魔鱂」帶回實驗室研究,發現這種魚的適應能力其實很強,就像變色龍一樣,能夠根據外部環境條件,改變自己的生活性狀。譬如「魔鱂」的外觀一般為灰色,但雄性魚在交配季節會變成藍色,在水下顯得十分光亮美麗。此外,在含氧量較高的水中,身體的顏色會變得更加鮮豔,食物來源愈豐富,體型就會變愈大,且還能與其他魚類雜交,形成新品種的魚……可說是為了求存,使盡各種變變變的手法。棲地仿製計畫未成功美國科學家意識到:若要保護好「魔鱂」,只能先保護好牠們的棲息地環境。為了讓「魔鱂」的魚群擴大,1976年間,科學家嘗試在「魔鬼洞」水塘附近,新建了3個水質、水溫等環境看起來一模一樣的仿製水塘,並將部分「魔鱂」轉移放進新水塘中。然而經過5年追蹤觀察後,科學家驚異的發現,新安置的棲息地,雖然還有魚類存活,但對比原本的「魔鱂」,卻發現兩者從外形到行為特性,都出現了頗大的差異。顯見「魔鱂」的棲息地並不能完全複製,但凡有一點不同,就會導致「魔鱂」變異成其他魚種,而原本的「魔鱂」也將失蹤不見。不負苦心復育小有成 從建立「魔鱂」保護區,到現在已近50年,魔鱂的數量一直沒有顯著提升。所幸死亡谷公園的生物學家始終不放棄嘗試人工繁育「魔鱂」,終於在2019年底傳出好消息,成功繁育恢復到187條「魔鱂」。不過,科學家認為,即便成功繁育出100多條,「魔鱂」瀕臨滅絕的危機始終存在,畢竟有一天,牠也有可能毫無預兆的減少或消失。雖有保育 卻屢遭滅頂災「魔鱂」最早於1928年左右,被美國科學家發現。由於發現的地點是在美國內華達州與加利福尼亞州邊境州界「死亡谷」的「魔鬼洞」內,因此便被命名為「魔鱂」。「魔鱂」剛被發現,就創下幾個紀錄,首先,牠的數量極為稀少而珍貴,總數約500隻,且全部都集中在一個坑洞的水塘內,因此,只要一稍有動盪威脅,可能就會全軍覆沒。或許是為了對抗沙漠惡劣的環境,「魔鱂」的成魚個頭不大,長度僅3公分左右,生長在Mojave沙漠一處15公尺深地下水洞中,小水塘面積僅數十平方公尺,是全世界分布面積最小的脊椎動物。1928年初,「魔鱂」數量還有500餘條,到了1976年,「魔鱂」僅剩50餘條,美國政府趕忙將「魔鱂」列入瀕危物種保護法中,美國最高法院規定要保留「魔鬼洞」內的最低水位,禁止抽取地下水。但小小的「魔鱂」可能太不起眼了,不像貓熊、禿鷲能吸引人注目,一直得不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2016年4月,更有3個醉漢驅車闖入「魔鱂」保護區,不僅在「魔鬼洞」戲水游泳,還將嘔吐物留在水塘內。由於此時正值魔鱂繁殖期,水源汙染後毀掉許多魚卵,致使「魔鱂」的數量從三位數降至兩位數,一度僅存38條左右。 前一篇文章 動物界的打瞌睡達人!每天「度估」超過一萬次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亞馬遜雨林動物奧祕排結石 修裂殼 龜事特別多野生動物手術室 妙手回春野生動物搶當攝影師(下) 作者其他文章 生人勿近!台灣藍鵲育雛中海龍 海中巨星緩走台步舌尖甜味 阿斯巴甜阿魯米狐猴 幫派動物喜集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