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 藉旅遊 和世界交朋友

文/林彥佑 |2020.03.28
1827觀看次
字級
過年期間,寫幾張春聯字和瑞典的朋友分享。圖/林彥佑
荷蘭朋友戴安全帽,體驗在台灣騎摩托車。圖/林彥佑
在馬來西亞遇到一群澳洲朋友,歡迎他們來台灣走走。與圖/林彥佑
和法國背包客分享彼此的世界旅遊經驗。圖/林彥佑
和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朋友聊到該國 女權問題。圖/林彥佑
以色列朋友和我分享猶太民族的故事。圖/林彥佑

文/林彥佑

話說旅遊的真諦,因人而異,也有不同的解讀;大多數旅人熱愛美景和美食,但如果把「旅遊」變成是「旅行」,之於我,卻多一層意義:能和旅人多互動,其實更為可貴。

我愛旅遊,當然也愛旅行;隨著旅次日益頻繁之際,我慢慢喜歡「旅行」一詞,它未必比較高明,但總有多一點行旅踏查的概念。其間,我最鍾情的,莫過於和旅人相遇的吉光片羽,讓短暫的交會在行旅的過程中,增加回憶的重量、在地的認識,與人情的交流。

異地探索無止盡驚歎

記得初次自助遊,什麼都不懂:英文不溜、異地不熟、問路不敢,只好一個人怯生生地走著大景點,看到有人的地方,便放心不少;彼時,雖年少,卻膽小;看到陌生的面孔,聽到雜亂的語言,內心便交錯許多恐慌的元素;後來,品讀許多前輩的文章,才終於領略:旅行就是異地的探索,是一種脫離已知的起始,也是無止盡的問號與驚歎號!

猶記第一次日本自助遊,一位來自美國的朋友,以為我是日本人,便用流利的日文和我聊天,他說他喜歡日本的種種;後來,我告訴他我來自台灣,我們彼此用英文聊著,他介紹美國的文化,他說他來自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他聊著他的城市,夏天可以高達攝氏五十度,我怎麼想都覺得不可思議;當時,我們還聊了美國的槍枝問題、種族問題……後來我在手機上補查詢了幾筆資料,意識到:世界之大,我實在太渺小了,從那次之後,漸漸打開了我與旅人相遇、對世界好奇的大門。

釋出善意也分擔憂傷

還有一次,我在嘉義車站偶遇兩位來自比利時的旅人,他們看不懂台灣的火車時刻表,正在抬眼茫然之際,我主動協助,詢問他們需要什麼幫忙;我們聊著聊著,他們便把這幾天的行程秀給我看,他們眼神中閃耀著對台灣的沉醉,嘴角不停地上揚,臉龐綻放著笑意,興奮地說:「How beautiful the Taiwan!」頓時間,我感到身為台灣人的驕傲,一股暖流從肺腑中流洩了出來。

記得當時,他們的首都機場—布魯塞爾機場,正逢恐怖攻擊不久,他以悲情的口吻述說著許多的不幸;當時,我還對這樣的國際事件,理解得不夠深,也不知道當下可以和他們說些什麼;但從那時候開始,我明暸一件事,國際事件中所謂的人際關懷,或許就是這樣的情緒感應吧!

我也真正明瞭,如果我透過交談與發掘,對世界能多一點關懷,或許我可以更加理解、包容,去了解不同國家、文化、民族……

展現筷子功博得比讚

還有一次,我到西葡去走走,看到一間華人餐廳,裡面有許多歐美客人,他們拿著刀叉吃著炒飯,我的同行夥伴閃過一個點子,他說,或許我們可以教他們如何使用筷子;我印象很深,那桌西方朋友,用一副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我們俐落地用筷子吃飯,直呼不可思議,還一直對我們比讚!同行的夥伴說,如果我們在街頭賣藝,表演用筷子夾紅豆、綠豆,肯定可以籌到不少旅費吧!

其實,這樣的文化差異,就是旅行當中,很值得去分享與體察的,忘記在哪裡讀過一句話:「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唯有尊重差異,才有理解的可能。」是呀! 有的民族用手抓飯,有的民族女性外出一定要包著面紗,有的國家酷愛騎單車,有的國家堵車是家常便飯,有的國家乞討景象橫行,有的部落住在船上,有的宗教虔誠於祈禱……諸此種種差異,就是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