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花是紫葳科凌霄屬攀援藤本植物,拉丁學名:Campsis grandiflora,分布於中國中部,性喜溫暖溼潤、有陽光的環境,稍耐蔭。其體莖節具有鬚狀氣根,可依附他物往上攀爬。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凌霄花是紫葳科凌霄屬攀援藤本植物,拉丁學名:Campsis grandiflora,分布於中國中部,性喜溫暖溼潤、有陽光的環境,稍耐蔭。其體莖節具有鬚狀氣根,可依附他物往上攀爬。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附木而上,高達數丈故曰凌霄。」說明了凌霄這個名字的由來。
也因為凌霄花攀附而生的特性,因此也成了趨炎附勢的代表。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為此作了一首詩:「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標;偶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託根附樹身,開花寄樹梢;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一朝樹摧倒,獨立暫飄颻;疾風從東起,吹折不終朝;朝為拂雲花,暮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詩中還勸人勿學凌霄花的小人行徑。
凌霄花一般在春末初夏時開花,花期直至夏末秋初。花冠漏斗狀,有花管,花色為豔麗的朱紅色。老藤枝條盤錯崢嶸如蛇如龍,花與幹均有可觀。是庭園中常見的觀賞植物。明代王世懋在《花疏》裡也說:「凌霄花,纏奇石老樹,作花可觀,大都與春時紫藤皆園林中不可少者。」
同時,也因為凌霄老幹扭曲糾結,有若篆書圓渾古拙的線條,配上色豔型美的花葉,雅豔兼而有之,因此也是歷代畫家喜歡描繪的題材。看來,欣賞凌霄花的人也不在少數。
中國早在《詩經》裡就有凌霄花的記載,當時凌霄花被稱為「苕」:「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譯成白話文是:「凌霄花開放,望去一片黃澄澄的。可是我內心正感到憂愁和悲傷!凌霄花繽紛的綻放著,茂密的綠葉不滿枝幹。如果我知道生活會如此困頓,不如不降生為人。母羊身瘦頭特大,星光靜靜照捕魚的竹器下。如果說可以吃到這樣的母羊肉,其實也很難吃得飽。」這整首詩並沒有在凌霄花上多所著墨,只不過藉著花的欣欣向榮來對比人民生活的悽慘罷了。
此後,中國歷代的詩人,也有許多描寫凌霄花的詩詞。不過見解各有不同。宋人陸遊〈凌霄花〉:「庭中青松四無鄰,凌霄百尺依松身。高花風墜赤玉盞,老蔓煙溼蒼龍鱗。古來豪傑人少知,昂霄聳壑寧自期。抱才委地固多矣,今我撫事心傷悲。」詩人看到美如「赤玉盞」的花朵因風而墜,聯想到有如許多人抱才委地,不禁撫事傷悲了起來。
這是詩人的厚道與悲天憫人的胸懷。比起白居易的詩作,我覺得更是令人動容不已。
清初文人李漁,同樣不僅不鄙視凌霄花,甚至還認為凌霄花足以令人尊敬。他在《閒情偶寄》中說;「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望之如天際真人,卒急不能招致。是可敬亦可恨也。欲得此花,必先蓄奇石古木以待,則無所依附而不生,生亦不大。予年有幾,能為奇石古木之先輩而蓄之乎?欲有此花,非入深山不可。行當即之,以舒此恨。」凌霄花的知己李漁真是當之無愧。
凌霄花原產於中國,明朝末年時被引進台灣,然而並不普遍被栽種,因為我只在台北植物園荷花池邊的花廊看過。
每年春末,櫻花已過,荷塘初苞,朱黃的花串從架上的綠葉堆裡下垂,背襯著史博館的紅牆、迎著初夏的微風以及映著池裡的綠波,這樣的搭配真是令人俗慮盡滌、舒目爽神,如此又怎捨得對其做附勢趨炎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