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紅辣椒的靜物」
1926 30×48cm
鉛筆 水彩
畫紙安德魯‧勒維藏
著盛裝,粧點多彩的衣裳,用水彩的透明,寫進了歷史。
保羅‧席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是繼英國水彩畫泰斗泰納(turner 1775-1851)之後,以輕巧的筆觸、流動的水份及澄明的色彩,帶著大自然濕漉的鮮麗和朦朧,將毫不起眼的水彩畫紙,渲染成絢爛的水光和晶珠的世界。
席涅克在印象主義大師們的光環下,似乎隱晦而默然獨行,他卻是點描派巨匠秀拉(Seurat 1859-1891)眾多弟子中,唯一能承襲固守,並積極開創新局的大家。
印象主義畫家們多數以純色或原色的油彩顏料,用小點或類似小點的圓點或點塊,並置或平鋪成為一個偌大的色彩空間,目的在使物體的表面顏色更接近於陽光的透明感。
尤其當觀者在一定的距離之外,視網膜會自動地混合畫布上滿佈不同色相的色點,而在眼簾留下近似透明光澤的色彩外貌。
而席涅克早期作品雖亦步亦趨地追隨秀拉等印象主義大師們的風格表現,但席涅克最終還是放棄了油畫材質的使用,改以吸水性較高的紙製水彩畫紙,而在顏料混色時,儘可能以原色或色料三原色中的赤、青、黃混合後的第二次色為主,進行如填色般的賦彩,目的在使畫面具有一種透明或半透明的光的穿透性。
而局部的留白或大面積的留白,更強化這種肉眼觀視受光物體,帶來一種明淨白晰而如玻璃或水晶折射的視覺經驗,徹底顛覆了古典繪畫幽暗沉重色調,乃至於跨出印象主義油彩混合後可能造成的濁色色相,降低色彩飽和程度或鮮艷度的缺失,向著印象主義原色魅力,及模擬陽光的創立初衷及革新理念。
作品「有紅辣椒的靜物」,先用六B鉛筆或炭筆勾勒輪廓及處理局部的陰影,讓畫面有一種視覺的空間深度,待將顏料調妥後,再以各種不同大小、形式的筆觸,分別填繪出濃淡不一的色彩晶塊,水份恰如其分地滲透,並稀釋成一透明的質感;陰影處選擇寒色或中性色相,俾突出物質立體的三度空間。
席涅克幾乎只用了三原色,但由於他巧妙地留白,讓未經混合或混合過後的第一或第二次色,被留白的畫紙襯托出各自的如教堂彩色玻璃聖光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