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眾議院通過參院修正版的「台北法案」,有利台灣外交和參與國際社會,仍要回送參議院,但顯出美國參眾兩院跨黨派友台聲勢。在新冠病毒疫情持續擴散的當下,台灣確有亮麗表現,讓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訴求更顯有利。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說:「美方將為台灣加倍力道,拓展台灣國際空間,而在新冠病毒發生之際,這也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而莫健也說,美方的支持限定在蔡英文的任期內,意謂這是有時效的。「台北法案」的具體內容:「支持台灣成為所有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限台灣僅止於非主權國家的規格上,這是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蔡總統原期望通過參與國際社會來彰顯主權,顯然落空。
觀察美國如何看待台灣的外交,即美國會盡力阻攔台灣現有的盟邦由台北轉向北京,即美國政府得幫著台灣看緊現有的邦交國。如果以務實外交的觀點看待,對台灣未嘗沒有好處,可以省下不少資源;然而推敲條款文字,這也是有限縮的,美國似無意協助擴大或增加台灣的邦交國。
自川普上任以來美台關係的發展,從簽署「台灣旅行法」,美台關係從表面觀察確實逾於過往。以去年通過的「二○二○年國防授權法」為例,提及台灣達五十三次,遠逾美國重要盟邦。再就「台北法案」的審議流程觀察,也充分體現了美國朝野之於台灣議題具有高度共識。
台灣的確有運用價值,美國戰略部署從反恐轉向亞太及印太地區,台灣居地理要衝,具有樞紐優勢,出於戰略思惟,自有必要多所借重,緣台灣有能耐抗衡對岸,從而有意願聯美親美。當然美國一向期待台灣能編列更多軍購預算。
自「台灣旅行法」通過後,台美之間的高官互訪,只見今年準副總統賴清德以「民間人士」身分受邀參加在華府舉辦的「國家祈禱早餐會」,惟整個行程均保持低調,是以看似一個重大突破,但又遭限縮。這意味美方接待來訪的台灣政治領導人有一套美國說了算的規格。三年前美國國會通過的「二○一八國防授權法案」,准許美國海軍軍艦和軍官訪問台灣,對岸駐美公使李克新即警示,美艦抵台之日,就是武統之時。三年再未見美艦來訪的記錄。
美國朝野均表現出對台灣的高度支持,要為台灣代辦外交,美國何不正式承認台灣呢?立法院長游錫堃此前訪美時即曾提出類似的公開訴求。這或許會逼美國踩紅線,那麼退而求其次,美國國會既要求美國政府「尋求機會進一步增強美台雙邊經貿關係」,何以台美之間的自貿協議迄今仍停滯不前,遑論參加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南向政策施展不開。除開諸多如美豬、日本核食等市場准入談不攏外,還是規格。
今天的台美關係顯然要較兩岸關係密切得多,中美台三角則屬不對稱結構,不論中美之間有多少矛盾和衝突,台灣樂得不統不獨,處在中美博弈大棋盤上,若隱若現,也就只能是美國手中的棋子,或僅具共同防禦性質的扈從,這就是規格。
展望未來世界格局和霸權消長,為長遠福祉著想,看看新冠病毒帶來的各類危機正陸續湧現,必要有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