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深度領隊馬繼康。圖╱馬繼康提供
深度玩家馬繼康,帶民眾領略世界遺產的迷人處,在旅遊受衝擊的期間走一趟心靈之旅,圖為新疆天山。
圖╱馬繼康提供
新冠病毒疫情為旅遊業帶來衝擊,觀光行程都停擺,世界遺產深度領隊馬繼康提議運用這段時間認識古文明,走一趟心靈之旅!感受埃及、希臘、土耳其等世界文化遺產的知性風采。
剛造訪完歐、亞、非39個國度的馬繼康,是熱愛研究的「玩家」,不走馬看花的風格吸引許多鐵粉,期待跟他一起用旅行看世界。「我喜歡探索不為人知的地方。」馬繼康說,人潮愈多、炒得愈熱的國家他愈不想湊熱鬧,他偏好菲律賓巴拿威梯田那般,一年只有30萬人去,往返要徒步6小時,是趟不輕鬆但很有成就感的旅程。
從喜歡旅遊、探索歷史文化和生態,到教民眾如何玩得更深更有意義,馬繼康充分發揮他的斜槓專長,將艱澀史料說得讓人難忘,他推崇旅行要有主題,要透過知識的學習增加想像力!知性之旅的魅力,就是在斷垣殘壁中品味跨時代的變化,而特殊地貌則像有透視眼,由外而內多層次的欣賞,他篤信地說:「那會比不斷拍照、打卡要令你印象深刻」。
主題式玩法能帶來生命的省思,重新看待世界與人類,如悲傷的世界遺產,他會選波蘭奧斯威辛的納粹集中營和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遺址;園林的世界遺產,馬繼康歸納出中國頤和園、蘇州園林,法國凡爾賽宮、英國邱園和波斯,讓人比較每個國家、朝代的風格,不會囫圇吞棗的接收訊息,反而期待下一次旅行的收穫。
破解難題 旅行就是學習
看過200多個世界遺產,又挑戰不舒適的行程,馬繼康卻沒有一次感到驚險,因為已習慣找方法破解難題,計畫趕不上變化就是動腦、想出因應措施的時刻,有次他行程延遲,為了不錯過最期待的景致,飛機一落地就取車飛奔200公里,千鈞一髮,終於看到地底溶岩伏流中鬼斧神工的鐘乳石和螢火蟲;還有次剛吃完晚飯,忽然風雲變色,天空黑壓壓的一片,飛沙走石,營區還停電,露營車晃動不已,路旁大樹更有被吹倒、壓下來的可能,他卻想起「愈是艱難時刻愈考驗人品」的格言,熬到早上,依然啟程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危不危險」常是台灣旅客的重點考量,馬繼康覺得可惜:「台灣的教育是告訴我們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國外卻教如何避開危險。」前年他就去印尼看科莫多龍,不怕氣候悶熱、多蚊蟲,要不停走路、吃住普通,價格還不斐,雖然生態旅遊常有危險性,但做好功課就不用擔心,他說:「最大的恐懼往往是恐懼本身,還沒嘗試就放棄,結果一事無成,不探究真相的刻板印象會錯失很多學習機會。」
領略文化差異 珍惜現有
有些旅人熱衷蒐集每個國度的足跡,若問他們哪一國最好玩卻說不出,馬繼康的答覆則不一樣,每一段都有心得,而且他說玩後省思,通常會更認同台灣,珍惜現有的美好。如從紐西蘭蒂阿瑙到米佛峽灣的公路中能看到沿途有毛地黃、法國菊等景觀,彷彿置身台灣中橫公路,「台灣的景色其實是國際級的!只是我們一直沒有用國際級眼光欣賞和對待。」耶路撒冷的哭牆和台南安平古堡的內牆分別不大,外國月亮沒有比較圓。
馬繼康自詡有個帶大家認識文化內涵、省思的使命,他曾是大學講師、國家公園解說員和作家,上遍媒體,當過主持人,獲獎無數,也擔任金鐘獎評審,喜歡從生活談到歷史,結合現在過去,不讓人打瞌睡。最近他受邀在薛伯輝基金會開辦10堂講述世界遺產的課,希望3月到6月在疫情影響期間為民眾帶來心靈洗禮。
他安排了古文明之首的埃及、最早的跨國貿易新疆絲路、世界七大奇景的吳哥窟和台灣唯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仰等課,即便聽完不去旅遊也很有收穫,如兩岸信仰媽祖,塑像大不同,媽祖28歲成仙,終身未嫁,所以大陸是「少女」,台灣早期因為思鄉寄託而塑造「媽媽」,稱祂婆仔,更加接地氣,他說,透過比較,未來對生活細節會多一分感受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