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基隆歷史 深度導覽港灣記憶 李祖翔 |2020.03.17 語音朗讀 431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單彥博說,基隆的歷史很有層次,歷史文化才應是發展觀光或文創產業的核心。圖╱單彥博提供 單彥博蒐集基隆舊照,圖為基隆港全景。圖╱單彥博提供 單彥博返鄉創業後,擔任砲台與港口導覽。圖╱單彥博提供 單彥博上外國網站拍下砲台古地圖,為基隆蒐集珍貴史料。圖╱單彥博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歷史文化才是發展觀光或文創產業的核心。」7年級生單彥博(Mike)返鄉創業,成立文化導覽工作室,以走出基隆自己的路為意涵,取名雞籠卡米諾(Keilang Camino),既協助政府調查古蹟、整理史料,也發展砲台、基隆胸章等文創商品,讓歷史不隨時間湮滅,美好留存基隆人心。單彥博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對基隆的印象卻停留在廟口小吃,家,對他而言僅止於放假回來休憩的旅店。每當他通勤到台北讀書、上班,假日則邀在台北的基隆人聚餐時,都會想:「為什麼一定要離開基隆?」而他對基隆有了一點感覺,還是因為外國朋友請他介紹家鄉時,腦中一片空白。2016年他與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構思創業藍圖,2018年工作室就正式登記立案,2019年落腳基隆市西定路,以便就近研究基隆港。雖然是理工科出身,畢業又從事檢驗工程與電子相關工作,單彥博卻一點都不覺得歷史枯燥乏味,反而從清法戰爭中讀出濃厚興趣:「1884年法國軍隊犯台,於仙洞登陸,在獅球嶺遭到攔阻,最終渡不過基隆河,那一役促成台灣建省!」此後他蒐集大量史料,甚至上外國拍賣網站購回舊照、古地圖,其中一張2萬元的地圖還當作鎮店之寶,他樂在挖寶,穿梭一個又一個歷史情境,如一張旅人自拍照,單彥博指著港口後的一個位置,興奮地說:「我爸從小住那一帶,所以知道這座山因為開發而消失了。」不僅如此,他還將舊照接起來,掃描進電腦並用軟體上色,讓基隆人的回憶再現。信手拈來 訴說精采故事隨著了解愈深,他信手拈來就是一個故事:「基隆的田寮河,曾是用來運木頭的運河,從舊照片還能知道名稱由來,以前它的周遭真的都是田!」很少人知道基隆舊火車站前圓環的銅像人物由來,他卻能道出典故,「最早是日治時代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銅像朝向北方的日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資源缺乏而將銅挪做軍事使用,底座依然保存,後來立為先總統蔣公,朝向西方的中國大陸。」此外車站前老建築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風格獨特,他說那曾是日本遊船株式會社在台灣的分公司,若非戰爭屋頂被燒、塔樓被炸,外觀會更好看。單彥博的導覽很精采,各地青年都被吸引,如1597年基隆首次出現在歷史頁面,數百年前巴賽族人在原始的大雞籠社海灣開始海上貿易,西班牙人短暫占據海港一角,荷蘭人也在基隆展開與西班牙的戰爭,不被重視的港灣因與法國將軍孤拔一戰而發生劇烈變化,劉銘傳到來有了跨時代的建設,台灣第一條鐵路就從基隆碼頭鋪設直到新竹,短短不到10年,曾成功抵抗法軍腳步的砲台失去了功效,日本人接收台灣,基隆飄起新的旗幟,之後天然海灣建設成現代化港口,小船被郵輪取代,小路成了筆直的棋盤式街道……這就是基隆港灣的記憶。連結在地 研發文創商品令單彥博印象深刻的是導覽時外縣市遊客會分享他們類似的歷史,如說高雄岡山的軍事基地也被轟炸過,「不同縣市的民眾能就文化相互交流是一個好的開始。」他說。除了導覽,他也研發文創商品,如基隆8景胸章:雞山驟雨、獅嶺匝、仙洞聽濤、社寮曉日、海門澄清、鱟嶼凝煙、杙崎聳翠和魴頂瀑布,加上日治時代台灣8景排名第1的基隆旭丘觀日,雖然許多景色已消失,但期盼將這些輝煌留存在基隆人心中,也藉此反思人們與在地環境之間的連結,活動時他們更自製扭蛋機轉胸章,有特色的紀念品大受歡迎。不過,單彥博說,雞籠卡米諾還不會投注太多心力在文創,因為基隆現在還處在考證歷史的階段,「要先有基礎,未來才能有代表性的創新商品,這幾年政府雖然辦了很多活動,在修復古蹟,也有正濱彩虹屋等打卡地點,但文化氣息依舊薄弱,人民必須有認同感,才能讓歷史文化被傳揚。」基隆的歷史非常有層次,從砲台、司令站到港口,八斗子、和平島、崁仔頂到田寮河都有各自專屬的故事又相互牽連,這是單彥博為什麼不斷發掘基隆歷史的原因,他們也製作了動畫、影片介紹基隆,回響熱烈,目前正朝著讓文化歷史成為城市特色的目標邁進!youtube上搜尋:基隆小故事系列,可欣賞基隆祕景的動畫。 前一篇文章 深度探索世遺 省思生命 下一篇文章 樂知關懷弱勢身心 助街友重生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家捐創作義賣 助失依兒有家 部落全家福 鏡頭捕捉原鄉情感助視障讀圖表 盲博士創電子平台導演著青蛙裝 下水拍攝產業記憶35年熱心義工 從哥哥被喊到叔叔 阮虔芷樂奉獻 凝聚企業家做公益 作者其他文章家扶無窮世代計畫 5千萬元缺口待補 憂YTR倡偏方 陽光急闢謠:燒燙傷快「沖冷水」2022金扶獎頒獎 賴清德勉勵5位自立「家扶兒」淨灘、立槳到吃素 培力園帶孩子體驗生活新風貌讓愛流動 祖父母為己立傳邀祖父母為自己立傳 壯世代讓家庭的「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