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下課時間,一群孩子正在教室裡嬉鬧追逐。然而,也有一些小朋友,除了上廁所之外,他們不會離開座位,也不會和同學聊天說笑。
這些無法和同學互動的孩子,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膽怯?還是他們也渴盼和同學來往,卻不知從何開始?
孩子為何不說話?
一位言語含蓄的媽媽問道:「我的女兒總是靜靜的,學校老師說她在學校也是不發一語,問她才會點頭或搖頭。」
我望著這位年輕媽媽,在她的眉頭間察覺到細微的憂愁。「先說說妳自己吧!妳有很多常往來的好朋友嗎?在家裡,會跟老公有說有笑地互動嗎?」我引導她自我省思,因為要幫助孩子,通常需要先幫助父母。
年輕媽媽愣住了,低下頭小聲地說:「我老公很兇,他不喜歡我外出,也不喜歡女兒交朋友。小學一年級時,女兒到同學家寫功課,卻被一再責備,認為她學壞了。」
孩子要拓展人際關係,證明他們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是爸媽的福氣,怎麼反其道而行,限制他們向外界探索呢?
深入探討後,年輕媽媽才透露,未曾謀面的婆婆當年因外遇離家,當時只有小學四年級的老公,經常聽到公公碎念著:「女人趴趴走就麻煩了。」天天聽、時時聽,父親的潛意識恐懼深植到老公的心裡,結婚後不但限制老婆的行動,就連女兒也受到影響。
「至少妳已注意到女兒的需要,還來得及改善她的人際互動能力,貴校有『親子EQ營隊』,建議妳可以和女兒一起參加。」
年輕媽媽點了點頭,老公因為錯誤的家庭互動,影響了夫妻與親子關係,她可不想讓女兒這一生也被耽誤了。
缺乏自信的女孩
演說會場上,一位媽媽問道:「我女兒十分缺乏自信,到底應該怎麼教?」會場不少爸媽點頭呼應,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
她念幼稚園的女兒之前提問時,我正巧看到這位媽媽臉上不耐煩和失望的表情,於是問她:「妳潛意識裡的恐懼是什麼?」
原來,她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常聽爸媽誇獎大哥多麼優秀、聰明,儘管不服氣,可是長大結婚後正巧生了一男一女,竟不知不覺依循了原生家庭的親子互動模式。
她承認常對女兒說:「妳看哥哥的數學從來不用媽媽操心,為什麼妳到現在還搞不清楚?」往往說得女兒低頭落淚,或是在家中悶悶不樂。
「妳女兒哪個科目的表現比較亮眼?」
「國文!」媽媽不假思索地回答。
「這就對了,從孩子擅長的科目去肯定她,強化她的自信心。同時,妳也需要擺脫原生家庭的潛意識恐懼──自認不如大哥,把自己看扁。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優點,就算當時父母沒發現,妳也可以挖掘出自己的長處。這樣,女兒也能脫離『哥哥比我優秀』的陰影,活出自信與快樂,妳說對嗎?」
只見媽媽如夢初醒般點頭如搗蒜。
他們不是天生消極
「有些孩童不是天生就消極被動,而是因為父母的關係,使他們無法發展出個別性。」所謂的「個別性」,指的是孩子早期透過與父母互動的過程,逐步形塑出各自的性格與待人處事的模式。
如果父母以開放、鼓勵的方式引導並給予支持,孩子的個別性就會比較積極、開朗、樂觀;如果父母帶著原生家庭的消極與負面慣習,子女受到影響,在團體中往往不出聲音、不擅長表達,也看不出個別性。
總而言之,孩子能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爸媽是最好的一面鏡子。再說,爸媽的成長功課是一輩子的,早發現、早成長,對夫妻、子女以及整個家庭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