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端
退休後,除了每個月領取的勞退薪資,幾十年工作下來,也為自己存了一筆不算少的退休金。但世事無常,將來夠不夠用實在很難說得準,為了避免給家人添麻煩,一退休便未雨綢繆,展開「省錢大作戰」。
除了周休二日,平時午、晚餐都只有我一個人,如果外食的話,以目前的物價水準,隨便一個便當8、90元是跑不掉的。為了省錢並吃得健康,我決定天天開伙,買菜也因此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主要是到住家附近的傳統市場採買,並且把握三個原則。
首先,我都11點半以後才去市場。臨近中午攤販開始出清存貨,原本一把10元的菜變成三把25元,或是青花菜一朵20元變成三朵50元,大約可以便宜兩成左右。
其次是只買當令的蔬果,一來物美價廉,二來農藥使用量也比較不會超標。那些盛產的蔬果,有時便宜得讓人難以想像辛苦的農民要怎麼回本,例如,我曾買過以10元作為單位計價的絲瓜、高麗菜、甜柿、火龍果等等,也曾買過六個50元的芭樂,實在是物超所值。
最後一個重點,就是貨比三家不吃虧。同樣的價格,有的攤販賣的蔬果品質就是比較好,CP值更高。
雖然我處處精打細算,但有一種錢絕對不會省,那就是遇到賣藝的身障人士或化緣的僧尼時,我總會捐些錢表示一點心意。其實不只我,很多人都在會熱心捐助,集合眾人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市場裡常常看到的美麗風景。
每天動腦筋精打細算,不但降低將來失智的風險,省下的錢也有了更良善的去處,我想,我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