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要生存在這世界上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自己物種間彼此間合作就算了;有時候連跨物種間的合作(為了掠食,或是逃避天敵)都已經要被證明是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事情。圖/Bob
文/高詩豪
動物要生存在這世界上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自己物種間彼此間合作就算了;有時候連跨物種間的合作(為了掠食,或是逃避天敵)都已經要被證明是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事情。筆者就曾經在福山植物園目睹山羌與台灣獼猴之間的合作模式:猴子在樹枝頭上吃果實,但由於猴兒吃相難看,常常會掉落些許果實於地面上,所以時常能發現山羌跟著彌猴屁股後面的畫面;至於獼猴能從山羌身上得到的好處,目前推測是山羌天生對入侵者的敏銳,以及其特殊的警戒聲,能夠可以幫助猴子更早的逃離危險(福山植物園內部研究,未公開)。
松鼠、猴子、蜥蜴,有時還有猛禽
本周介紹的跨物種合作,就是著重在聽覺的部分。要講動物的聽覺之前,先從動物的警戒聲以及鳴唱行為來做切入點可能是比較合適的。鳥類的所發出的聲音大致上可分成叫聲(call)以及鳴唱(song)兩種,前者是天生(基因)就內建的行為,後者通常是靠著家庭(親子)經驗,所傳承學習到的文化成果。當然目前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第三種方式,就是不需要靠父母的教導,靠同儕之間(同物種或是不同種都可)即能取得到目前流行音樂的資訊,並加以學習。
2018年《當代生物學》期刊上曾有篇論文提出,鳥兒光是聆聽他種鳥類,就能學習到第二種「語言」,這將有助於他們逃離天敵的可能性。好,目前討論的起碼都還是同為鳥類的階段,那再往上探討呢?2019年9月的《PLOS One》期刊就發表了松鼠會藉由偷(?)聽附近鳥類的交談聲,得知目前所處環境是否安全。其實在更早的文獻就已經紀載著,蜥蜴與猴子也有類似的偷聽行為。美國俄亥俄州行為生態學家塔文表示:「許多動物都會聽其他物種的警戒聲,即使像是自己不發出聲音的物種(例如:蜥蜴),都會偷聽像是鳥類等其他動物的聲音。」目前以上所提到的動物自己也有不錯的偵查天敵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那麼懶,做這些偷雞(聽)的行為。答案就是,把那些查覺天敵的能量省下來覓食或追女朋友,這才是最好的生存辦法。也就是說我盡量吃,「把風」這種苦差事交給別人來做。
有人在旁邊閒聊總是比較安心
研究人員指出,當環境中出現鳥兒有鳴唱行為,也就是一般俗稱的「聊天」時,松鼠會比平常更專心地低著頭吃東西(減少抬頭的頻率);但是當研究人員於環境中播放高亢的鳥叫聲時,當下幾乎所有的松鼠都會立馬拔腿逃之夭夭。即使之後沒有高叫聲了,除非等到環境中又再度充滿鳥類嘰嘰喳喳的聊天聲,他們才會跑回來繼續覓食。綜合研究也顯示松鼠、蜥蜴、小鳥,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就只有一個,都怕一種巨型猛禽─紅尾鵟,而鳥類看到這種猛禽的確被證實會發出高亢的警告聲,看來這也被他們的好鄰居們所意識到是什麼意思了。
偷聽將變得愈來愈難
壞消息是,隨著都市化的增加,人類所發出的噪音將慢慢影響到松鼠聽到他們好鄰居訊息的機率,這表示他們要花更多的能量在禦敵身上,而不是尋找食物。英國利物浦大學演化生態學家表示:「這份研究開始讓人們警覺到,動物如何透過我們人類認為不相關的環境信號中收集資訊。這份研究也讓你好奇人類活動對大自然背景環境音的影響,這表示我們可能將以從來沒有想過的方式影響到野生動物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