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倫 出版好書兼顧市場和理想 文/郭士榛 |2020.01.11 語音朗讀 876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胡金倫認為,人文史地出版與閱讀,其實早就在台灣百花齊放。圖/胡金倫提供 編輯生涯17年,胡金倫認為,兼顧市場的同時也不該忘了理想性。圖/胡金倫提供 胡金倫認為,每一本書背後,都有一段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圖/胡金倫提供 《 野 豬 渡 河 》 書 封 設 計 受 重 視 。圖/胡金倫提供柬 埔 寨 : 被 詛 咒 的 國 度 》 ,封 經 過 特 別 設 計 。圖/胡金倫提供胡金倫年輕時候也是一名文青,喜歡閱讀,後來更因為接觸閱讀台灣作家作品,因而愛上台灣文學。圖/胡金倫提供 文/郭士榛 現任聯經出版公司總編輯的胡金倫,從大馬文青到成為台灣指標性出版社總編輯,胡金倫的文學啟蒙與人生最精華時期都與台灣文學息息相關,他的編輯生涯也為台灣讀者打開面向世界的一扇重要門窗。 從2009年至今,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胡金倫,在聯經工作已超過10年,編輯生涯也有17年資歷,編輯過不少受讀者歡迎的書籍,像是早期的《黃河青山》、《台灣新文學史》,及近期的《資本論》、《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等等,都被認為眼光十分獨到。 胡金倫坦言,他選書的敏感度來自不斷閱讀,經常觀察市場趨勢和國際討論的話題,接著就靠「直覺」,所以結果常像被雷打到一樣,命中紅心的瞬間只覺得全身像觸電般悸動不已。 眼光獨到其實靠直覺 「編輯工作是一個非常繁瑣的過程,作為出版社的總編輯,必須考慮在紙本書式微的時代,同時推動電子書、有聲書,讓出版IP活化,為出版社開拓新世代的讀者群。」但胡金倫認為,無論大環境怎麼變化,兼顧市場的同時,也要出一些有理想性的書。 「即使這些書未必能立竿見影獲得市場反應,也一定要堅持,才能累積出版社的品牌,也將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胡金倫不諱言,過去讀者買書只看內容,但現在書的封面設計也是訂價的一部分,所以他會花很多時間在封面設計上,希望能在眾多書海中,一眼就吸引注讀者目光,但一路走來始終不變的,就是:兼顧市場的同時,也不能忘了理想性。 「1998年,我從馬來西亞來到政大念研究所,選修陳芳明開的現代文學課程,當時我還不知陳芳明是何許人也,第二年卻開始擔任指導教授陳芳明的助理直至畢業,甚至選了張大春的小說作為論文研究題目。」胡金倫說,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初稿,就是他和另一位助理輪流聽老師口述,轉成文字的。 書本串起人間的因緣 有趣的是,《台灣新文學史》原本是要在麥田出版,但當時胡金倫正好從麥田「轉學」至聯經,在出版界可說沒有人比胡金倫更了解這本書了,所以出書計畫也跟著他轉到聯經出版。《台灣新文學史》一出版就成為台灣文學所必讀之書,胡金倫也計畫此後每五年修訂一次,加入新的篇章。 也因此,胡金倫回想自己所編輯的書,深信「每一本書背後,都有一段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就像他研究所畢業後,進入麥田擔任編輯7年,主要負責人文與文學範疇叢書,這期間,他和許多華文文學家合作。2004年底,胡金倫與香港作家董啟章相談合作出版,董啟章依序在麥田出版了《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讓董啟章從台灣紅回香港。 胡金倫的努力和編輯品味,以及對出版市場的敏感度,受到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的重視,力邀他轉戰聯經,前後談了三次,終於說服胡金倫更換跑道,最初是擔任林載爵的特助,但主要仍是協助出版社編輯選書與封面設計,2013年,他才正式成為聯經出版總編輯。 重視封面才吸引讀者 胡金倫表示,「聯經是個穩定的大品牌,本來就有很多好的出版品。林先生一方面希望我能多引進華文創作,同時也希望與更多新的美術設計合作,讓聯經出版品擁有不同的視覺風貌。」對一家多少已經習於沿襲舊例的老牌出版社來說,的確是近乎革命的轉變。 所幸,聯經對於「把書做好」的要求標準,與胡金倫不謀而合──這個標準就是對「封面」的嚴格要求。胡金倫坦承,連他自己觀察別家出版社的書,也都是在看封面,「現在出書量一年比一年多,新書要怎麼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封面。」 胡金倫認為,「內容夠好」是編輯一本書最基本的工作,「但好書更要有好包裝,才能推得出去。」這早已不是只需顧好內在美的時代,終究必須承認自己都屬「外貌協會」的一員。「那種書封隨便做也能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假如一本書的封面很醜,無論內容再好看,讀者根本拿都不想拿。」 既有資產上兼顧理想 在擁有45年悠久歷史的聯經出版擔任總編輯,胡金倫最大的感受,就是聯經過去累積的長銷書,是他們面對書市不景氣時代最大的資產。有些長銷書,賣了20年、30年,到現在還在銷售。「像《魔戒》賣了百萬冊以上,《靈山》也有超過30萬本,《千江有水千幾月》有60萬本, 這類型的書,一年有時可以再版6千本,我覺得這是聯經最豐厚的資產。」 當然,擁有馬來西亞華僑的身分以及在東南亞的人脈,也幫助胡金倫在開拓出版類型上有更多元的思考。胡金倫透露,去年開了一個新的書系,叫作「south書坊」,如何通過選書,更加有規律性,把一些重要的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文化、人文介紹給台灣讀者。「去年三月出版的《馬來西亞史》,就是緣於我發現:似乎台灣還沒有介紹過馬來西亞正式通史的書籍,所以決定出版。後來又出版《泰國》,之後會有研究新加坡低端人口的書,後面還計畫研究二戰時候星馬地區的慰安婦……」胡金倫認為,上述種種,不光是某個地區的重要現象,而是一個歷史研究,也是值得去介紹和書寫的經典。 「編輯選書永遠都在冒險,不成功,便成仁。」胡金倫認為,這樣的「挑戰」會激勵著編輯工作者不斷往前進,不斷找尋被雷擊到的興奮和成就。 文學啟蒙自愛情小說 1971年出生的胡金倫,小學就讀馬來西亞當地的華文學校。當時,港台影視文化正好在大馬興起,香港有古龍、金庸等作家改編的武俠劇,台灣則有雙秦雙林等偶像。「當時,很多人的文學啟蒙是金庸,但我卻是受到瓊瑤小說影響而愛上文學。」 胡金倫記得,五年級開始讀瓊瑤的小說,印象中,第一本看的是《海鷗飛處》或是《一簾幽夢》,「我覺得,是瓊瑤影響了我後來的人生。」 胡金倫不但從小喜歡閱讀,還曾投稿大馬華文小學生報刊,小時候的志願想當老師、作家,「卻沒想過後來會走上編輯之路。」到了中學時代,學校所讀華文課本都是中國古典文學,主要作家也都和五四有關,像是魯迅的《吶喊》,逐漸培養胡金倫對華文文學的興趣。 胡金倫大學讀了歷史系後,開始參加文學社團,跟著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討論文學,開始大量接觸台灣文學。當時,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開始舉辦「花蹤文學獎」,當時擔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祕書長的林燿德,帶了一批台灣作家到吉隆坡演講,包括羅智成、廖咸浩、司馬中原等人,帶給胡金倫很大的衝擊,後來胡金倫又聽了張大春等許多台灣作家的演講,讓他對台灣文學產生極大的興趣。 「1992年,第一次聽林燿德講到李永平的《吉陵春秋》、《海東青》,還和羅智成談大河小說。」胡金倫這才知道:原來在台灣有這麼多重要作家,也通過這些作家,胡金倫慢慢認識很多台灣的文學,「從此對台灣文學就特別熱愛。」 也因為閱讀大量台灣文學,加上當時一些馬來西亞作家像是陳大偉、黃錦樹、鍾怡雯……陸續獲得台灣文學重要大獎,胡金倫開始對於台灣有了更多憧憬和想像,畢業後,在星洲日報擔任文教記者兩年,其後遇到工作瓶頸,於是決定揮揮衣袖到台灣政大攻讀研究所。 事實上,在當文教記者的兩年中,胡金倫曾協辦很多台灣作家參訪大馬活動,例如焦桐、白先勇等,與許多台灣作家、文學圈有所互動而結下緣分和友誼。「也可以說,此生彷彿注定我要到台灣完成文學夢,同時,也注定我要用文學幫助台灣朋友,深入認識包括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胡金倫自勉此生使命必達。 前一篇文章 陳立剛帶領學生走向國際 下一篇文章 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3【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4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5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6【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07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8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9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10國際青年聚佛光山 行佛落實三好2025.08.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欣惠 用安定的心改掉積習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李秀慧 善因緣讓逆境變順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梅秀蘭 加入最忙佛光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鳳珠 服務增能有感悟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盧天祥、許伊琍 以花供養功德無量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鄭麗貞 作者其他文章梁永斐書法圖變驚人之作《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台灣節中節串新連結夏曼.藍波安 揭示遼闊的海洋世界觀【文化瑰寶】黃永明結合生活推廣古琴【日籍作家】新井一二三 以中文書寫母女情仇【閱讀作家】徐宗懋 再現攝影史 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