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廣志
推動生死學時,我經常請人們想像,如果瀕臨命終,對於過往的愛恨情仇有什麼感覺?曾經不共戴天的仇恨,在死亡面前是否會有任何改變?從經驗中,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放下。
透過生死思維,認知上的「放下」是第一步,接下來再回歸到身體的覺受,因為憤怒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通常身體也跟著受罪,比如「氣急攻心」、「火冒三丈」等,都顯現出情緒反應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要一個人儘量不生氣、不傷害自己,是不可能在盛怒時做到的,須在平常生活中慢慢培養。一般人平日對自己的情緒到底有多少覺察?唯有平常對平靜有深刻的理解與實踐,一旦內在因為情緒而地動山搖時,才能不被內在的千重浪所撼動。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旦情緒失控,所建立的一切,往往就付之一炬。
不過遇事不生氣,並不是指盲目縱容不公不義的事,是非對錯當然要分明,但關鍵是處理事情的過程,能不能慈悲自己、放過別人?讓負面的情緒翻攪而傷害身心,是對自己不慈悲;因為自己的情緒而過分責難對方,是不放過他人。因此該如何適度的面對,是一門須日日修練的功夫。
生死學除了探討如何面對死亡,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如何面對生活。如果健康的時候總是心懷憤怒,那麼在臨終之際要如何放下?想要如何死,就必須學習如何生;要在生命的終點自在離開人間,平日就要對自己的身心情緒有更細微的觀照,唯有深刻認識自己的起心動念,才有機會打破自己的習慣與迷思,從囚禁自我的牢獄中解脫。
最近北半球入夏,南半球入冬,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從澳洲的冷走入亞洲的熱,對我而有,這何嘗不是一種提醒,無論外在的環境與變動如何讓人起煩惱,我們天天耕耘自己內心的平靜祥和,這也可以是慈悲自己,放過別人的起點啊!
──摘自《貪生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