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哀順變】時間到了 就應該放手

文/曾廣志 |2019.12.08
3523觀看次
字級
林夏蓮作品「飛飛入想」。 圖/香海文化提供
曾廣志 馬來西亞怡保人。高雄醫學大學西醫學士,佛光山南華大學生死學碩士,澳洲全人輔導高級專業文憑,澳洲Griffith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圖/香海文化提供

文/曾廣志

面對死亡終會成為每人每天的生活真實,過程中能長養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安住在心性本來的安詳之中,將能協助自己和他人更從容的面對生死。

生離死別是人生路途上最教人難有承受的打擊,面臨親人的生死關頭,必然會有相當複雜的情緒。身為家屬,可能會產生憤怒、愧疚、哀傷及無奈接受等心理反應。

這種憤怒的情緒,或許是針對他人,也可能針對自己,甚至是自身的信仰,例如怨懟親人怎可如此忍心拋棄我們、懷疑自己信奉的宗教、懷疑自己抱持的理念等。經常聽到有人質疑:「他是一個大好人,怎會有如此下場?」原本好好的一個人,如果驟然患上絕症或是意外逝世,旁人會覺得激憤不解。

此外,還可能產生的感受就是愧疚,愧疚自己過去虧待對方、愧疚自己沒有提醒對方應該注意身體、愧疚自己以前沒有給予對方更多關心和照顧、愧疚如今已經沒有機會彌補過錯。如果憤怒是一場火山爆發,愧疚則是腐蝕心靈的強酸,逝者的家屬可能會反覆沉溺在愧疚自責的情緒循環,周而復始難有解脫,尤其若遇到生死攸關的事情,涉事者往往會悔於事情無可挽回而深深自責。

面對生離死別而心生哀傷,雖是人之常情,但唯有敞開胸懷接納哀傷,才可能獲得療癒,任何對哀傷的迴避和漠視,都只會造成更大的創傷。須留意的是,自身的哀傷源自何處?是捨不得逝者曾帶給我們種種的正面影響,還是憂心自己從此何去何從?

印度著名的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接見一位哀傷的寡婦時,詢問該名痛不欲生的婦人為何如此憂傷,婦人說先生死得很可憐,克氏聽聞答覆後,再問她是否願意面對自己哀傷的事實,婦人表示願意,並懇求克氏開示指引。克氏說:「妳其實是在為自己哀傷!」

我母親在二○一六年被診斷罹患肺癌,手術後的追蹤,在一年半後就發現了疑似轉移的情況,經過一年的持續檢查,終於證實了轉移的壞消息,必須進一步接受放射治療。我在聞訊之初,心情難免起伏,反倒是母親比我坦然得多。這也讓我更深入的思考,我的哀傷其實是為了怕自己失去母親,多於為母親生病而哀傷啊!

究竟是為誰哀傷

一般人面對親友過世,最常說的話就是「您死了我怎麼辦」、「您死了我依靠誰」、「您死了我也不想活了」。我曾經看過一些個案,臨終病人對自己的病情相當泰然,反而是身邊的人不願放手;臨終病人已經準備接受生命的變化,但身邊的人動輒哭鬧狂悲,不然則是鎮日魂不守舍,令臨終病人看了比生病還更難過,心中的糾結比身體的煎熬更為難忍。

這些不願意放手的家屬口口聲聲為了臨終病人哀傷,其實是為自己的苦難抱不平,仔細想想這對患者又何嘗公平?與其將時間花在愧疚、不甘上,不如珍惜手中所有,讓臨終病人有一段美好無悔的最後時光,將彼此的愛坦誠分享、彼此的恨悉數消融、彼此的美擴大昇華、彼此的緣留作來生,生死如此,生活亦然。

其實在生死交關之際,有諸多心理反應都屬正常,只是如果沉溺過久,堅持不願接受事實而躲在自怨自艾的陰影中,往往會帶來更多困擾。做為家屬,當時間到了,就應該要懂得放手,因為生死既然已在眼前,過度的憤怒、愧疚和哀傷不但於事無補,往往只會造成患者更大的困擾。

我們之所以會陷入上述難有割捨的僵局,其實都和缺乏死亡教育這件事息息有關,由於社會文化忌諱討論死亡,因此面對死亡時驚慌失措,也是意料中事了。

大家不妨捫心自問,所有的情緒對於臨終病人究竟是好是壞?能否誠實的以臨終病人最大的利益為出發點?臨終病人需要的是一分寧靜祥和,往事追悔無益,就讓我們奉上一分寧靜、送出一分祥和,在時間到了的時候,莊嚴恭敬的送親人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摘自《貪生不怕死:念念分明 來去自如》,香海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曾廣志

馬來西亞怡保人。高雄醫學大學西醫學士,佛光山南華大學生死學碩士,澳洲全人輔導高級專業文憑,澳洲Griffith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哲學博士。

現任澳洲Griffith大學醫學院高級講師、醫病溝通與醫療人際學課程負責人、國際組組長、黃金海岸大學教學醫院臨床教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檀講師暨教師聯誼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佛光山澳洲南天大學客座副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教育學科客座副教授及人本化健康專業教育研究中心客座副主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