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32】隨堂開示錄 55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17幸福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復興 2-1 與作家韓少功先生對話

星雲大師 |2019.12.24
3455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中)與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韓少功(右)以「幸福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復興」為題展開座談,左為主持人。圖/記者羅智華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17

幸福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復興 2-1 

與作家韓少功先生對話
時間:2013年1月6日
地點:海南省廣播電視總台演播廳

韓少功先生:二○一二年七月,我到台灣訪問時,有幸與大師有一次很寶貴的會見,聽了大師關於「幸福與安樂」的演講,我非常歡喜,也非常感動。
我感受到大師不光是一位傑出的宗教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偉大的慈善家,而且是一位很務實的改革家。他提倡人間佛教,使佛教變得更加親民,更加活潑,更加包容,也更加務實。
在大師以及他的整個團隊的努力之下,他們辦了很多的學校,很多的美術館,辦了很多的文化事業,辦了很多各式各樣的慈善事業。不知道在座各位是否去過佛光山?如果去了,我相信不管老人還是青年人,不論你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都可以在那裡得到教育,會感到身心的愉悅,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首先在此對大師表示我個人崇敬的心情,也代表這裡很多的朋友,對您促進中華文化復興做出的偉大貢獻表示敬意。

大師:剛才講到人間佛教,主要是想替中華文化提出一些貢獻。人類除了物質生活的豐富之外,心靈還需要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往往會把它歸到神明、上帝、佛祖,其實,主要還是要藉助那許多的名詞,來充實我們心裡的空虛。人,不是神創造的;神,是人創造的。佛教以人為本,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是佛,佛是人而不是神。說到人間佛教,我希望佛教能帶給人間幸福安樂。所以我們從山林的佛教,要走到社會;從寺廟的佛教,要走到家庭;從僧侶的佛教,要走到信眾;從講說玄談的佛教,要走到服務社會人群。人間佛教,就是希望人世間大家都能幸福與安樂。雖然我的家庭貧苦,不過父母生養我一個以眾為我、願意為社會服務的性格。現在你們看到的所有成就,各種利生的事業都不是我的,我只是一介貧苦的僧侶,我什麼都不要,什麼都沒有。
或許有人會問:「你在全世界不是擁有幾百間寺院,擁有很多的事業嗎?」這都是大家的,是別人的。我講究「集體創作」,只是把眾人的所求、願望集合在一起,為社會點亮一盞燈光,讓光明庇佑大家而已。


韓少功先生:比方進到佛光山的佛堂裡,可以不燒香。為什麼?它的理念是為了保護生態,不一定要香煙繚繞。這當中有很多改革的思想,體現在很多細節上,讓人心真正得到安定、安樂,變得純淨,它很親切地引導你走進佛的境界。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大師和馬丁路德、加爾文之於天主教一樣,對佛教、對社會人類有很大的意義和巨大的貢獻。


主持人:我們生活在社會的轉型期中,各行各業競爭非常激烈。面對這些壓力時,有些人承受不了,很困惑和疑慮;甚至有些人得了憂鬱症、強迫症,這一切把我們的幸福都給淹沒了,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壓力時,應該怎麼辦?


大師:壓力這個問題,要看我們自己本身有沒有力量承受。等於一顆球,裡面的氣就是力量,愈有氣跳得愈高。人也是要一口氣,如果沒有氣,就會軟綿綿的,就算你不去碰他,他自己也會倒下來。
日本人歡喜吃生魚片,活的魚不夠吃,就從俄國空運到日本,可是路途很遠,魚還沒有送到日本就死了。後來他們想了一個辦法,在魚籠裡放幾隻螃蟹,魚怕螃蟹,這就是壓力。因為螃蟹給魚帶來的壓力很大,所以這許多魚從俄國運到日本,十多個小時仍能活著。人生不必害怕壓力,它會讓我們提高潛在的力量。有為的人不怕壓力,他能勇敢面對人生,我們也要能向前、向上、向高處發展。
剛才韓先生說到佛光山,確實是這樣的。在佛陀紀念館裡你要去燒香,我沒有香給你燒;你要去拜佛,我沒有拜墊給你拜;你要去獻花,我沒有地方讓你放。但是你進到這裡來,自然心中就有佛。這尊佛不在外面,每個人都是佛。
佛,不是供在佛殿裡給人拜的,我自己就要成長我這尊佛。假如你們跟我說:「我是佛!」等一下你回家,家裡的人罵你:「莫名其妙!這麼晚才回來?」你會想到:「我剛才承認『我是佛』,佛祖是不跟人吵架的」,那麼你就不會跟他計較了。假如你要吃香菸,一想到:「佛有這樣吃香菸嗎?」就會把香菸戒了。你要喝酒了,想到:「佛祖會喝得醉醺醺的嗎?」你就不喝酒了。你想偷人的東西,跟人起瞋恨心、貪欲心,心裡隨即就會想到:「我是佛,我是好人,我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自己立刻就變得不一樣了。
海南島有八百多萬人口,如果大家都能承認「我是佛」,海南島即刻就是天堂了。海南真是有佛性的地方,過去蘇東坡在海南做官,現在山下有大慈大悲,法相莊嚴的海上觀音,這裡住的都是好人、聖人,海南很有潛力;現在海南幸福安樂的好運到了,未來必定更有發展。


韓少功先生:中國古代有一個孔子,是我們偉大的先賢。過去中國人不大講宗教,如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除了西藏、新疆等地區,漢文化區的宗教,特別是神的傳統不是很深厚,所以在「五四運動」時,一位老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先生說,中國的文化建設缺了一個宗教。西方有深厚強大的宗教傳統,我們沒有,所以就想了一個辦法,用美育來代替宗教。
美育,是一個非常廣義的概念,它涵蓋我們的文化、教育、藝術等層面。聽了剛才大師說的話,讓我感受到中國也是有宗教傳統,而且是由一些傑出的宗教人士在從事推動改革,所以我們的宗教,在某些方面也和蔡元培說的美育相向而行。
我們的宗教愈來愈少神學的面貌,比方大師剛才說「佛不是神」、「人不是神創造的」,這與西方宗教已經拉開很大的距離。因此,佛教從佛光山的理論到實踐,它有很多廣義的文化品德,或者如蔡元培先生的「美育的品德」。而我們的文化,比方我從事文學、藝術的工作,一個真正好的文藝家,其實是需要一點宗教的精神,就像大師說的,要把自己當成佛,進而推行一種純淨、追求崇高的精神,他要為社會追求安定、祥和、幸福的目標時,這種美育也有某種準宗教,或者半宗教的品格在裡面。
實際上,從蔡元培先生到現在,在很多有識之士的努力之下,我們廣義的美育也好,宗教也好,其實都在為一個共同的目標相向而行。這個目標也很簡單,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大師剛才說,讓我們中華民族每個成員都敢說「我是佛」,這又是一個文化建設極高的境界,一個最大的目標。
雖然大師沒有很多的語言談到佛法,但我覺得這就是藝術,通篇都在講佛;雖然沒有很多的詞語講到中華文化,實際上所涉及的都是中華文化復興應該有的道理。(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