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科大機械所於上月爆發有多篇碩士畢業論文不符合專業,在月初立即被教育部勒令明年起停招之後,沒隔幾天又爆發建國科大電子所和機電光所,也有多篇碩士論文不符專業,亦被教育部暫時停止招生。
近來因少子化問題,讓高教體系許多系所停招或改名,相對地,一些高教研究所也常因招生不足而停招,尤其是私校科大所面臨的壓力更大。為了讓學校招得到學生,目前研究所招生入學方式相當寬鬆,不僅不必筆試,也沒有大學相關科系限制,只要報名就錄取,其專業品質值得憂慮,所以這些碩士論文會寫出不符合系所專業的題目是可預料的。
台灣在教改時,讓一些師資不夠的專科學校跳升為科技大學,連帶引發原本在專科學校沒有研究所科系,因為升格大學就可以設立研究所,致使台灣研究所數量幾乎和大學科系數量相當,讓台灣不僅是大學生滿街跑,相對地碩博生也到處可見,十年前的在校碩士生就創下近二十萬人高峰,但在少子化壓力下,大學生人數驟減,連帶也使得研究所面臨招生困境,在這個學年就有近五十個碩士班招生掛零。
中州和建國科大的論文事件是少數個案還是冰山一角,教育部應認真檢視台灣所有研究所碩博士論文的品質,應以更嚴格法規去懲處規範指導教授,而不是只對行政相關人員進行懲處。當一位研究生提出一個不合系所專業的題目時,何以會有教授同意指導呢?
論文品質並不只是題目符合專業而已,論文內容必須要有一定的品質,但現在碩士招生大開前門,對於碩士論文口試也是含混過關,似乎只要寫出論文就可以通過口試,如此論文品質怎會名副其實。
系所的放任,教育部的無視,讓台灣高教陷於空前危機,現在大學畢業生尚不如以前的高中畢業生,而研究所碩士生不如二十年前的大學畢業生程度,這樣的高教人才培育和品質,若不再進行更嚴格的管控,台灣高教將會只存在一個形式的畢業證書發放機構而已。
現在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都會抱怨薪資過低,而企業雇主認為,這些空有一張文憑卻沒有實質專業能力的畢業生,何以要給其高薪呢?一個拿著電子所、機械所碩士畢業證書的碩士生,完全不懂相關知識更缺少專業能力,這張畢業證書能代表什麼呢?何能拿著這張證書去要求工作和薪資呢?
台灣高教危機的真正問題不在於少子化,而是整個教學品質和人才培育的低落,一些師資和教育品質不佳的系所早就該退場,但教育部卻以量取代質,只要招得到學生的系所就可以存在,反觀有些努力經營的高教系所只因重質被反淘汰,這真是高教的悲哀。
趁此次論文事件,教育部應該做一次完全的清查檢討,對教育品質低落的學校,讓它們一次下架,來挽救台灣高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