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的清溪川引來鷺鷥停佇。圖/姜遠珍
文/姜遠珍
清溪川是韓國首爾市中心的一條人工河流,全長約13.7公里(在首爾市區約5.8公里),在朝鮮王朝時代為解決雨季積水無法排出市區而挖掘,稱為「開川」,過去曾做為下水道使用,2005年改造轉型為國際知名觀光景點。
韓國在1960年代朴正熙時期,由於經濟成長及都市發展,清溪川曾被覆蓋成為暗渠,水質亦因廢水排放而變得惡劣。1968年更在清溪川上興建高架道路,成為首爾市區內的主要幹線道路之一的清溪川路。
2003年7月1日起,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推動重新修復工程,不僅將清溪高架道路拆除,並重新挖掘河道,予以美化、灌水,植栽,又興建多條各種特色橋梁橫跨河道。
在旱季時引漢江水,以使清溪川長年不斷流,分清水及汙水兩條管道分流,讓水質保持清潔。
工程總耗資9000億韓元(約合新台幣239億元),2005年10月1日首爾市政府在重見天日的清溪川水道注入10萬公噸溪水。
清溪川的整治除了將惡臭跟髒亂的溪流變乾淨了,也成為首爾市的新景點,觀光收入大增;清溪川沿岸溫度比首爾市平均溫度低了3.6℃;高架道路橋梁拆除後,風速提高,空氣也變清新了。
然而,清溪川復原工程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南韓人引以為傲的首爾市清溪川,其實是一條沒有生命的人工排水道!」當各界紛紛前往首爾取經,當年參與清溪川整治工程規畫的國立首爾大學景觀系教授金晟均,卻拋出令人意外的評論。
金晟均表示,現在清溪川80%的水都是靠電力馬達從漢江抽來的,水面寬度只有河面的五分之一,水深也僅40公分深,流速極緩。
此外,為了不影響清溪川底下的首爾地鐵系統,河床下方和兩側都鋪上不透水層,防止滲漏,百分之百人工化、水泥化,因此不可能有魚蝦等自然生態。 而且為了「養」這條人工排水道,每年要花費新台幣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