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委曲」,是人人都有的經驗,事屬無奈,為的是求全。震撼的程度有大有小,小者忍一口氣算了,大者去看看錄自《古尊宿語錄》中,寒山與拾得的對話,再低思默想一番,也將釋懷不少。
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厭惡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說:「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個絕妙的問答,蘊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因此雖經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講起拾得,就不能不講到天台山國清寺住持豐干和尚,拾得是豐干在山路中撿到的被遺棄的孩子,帶回寺院做些廚房的打雜工作,因此拾得就成了他的名字。
且說在寺院附近的山洞裡,住著一位修道人寒山,三不五時到寺中走走。寺內的人很少理會他,因為他的衣衫襤褸,舉止似狂似癡。但拾得跟他聊得很投機,並且把剩餘菜飯給他吃。有時他們談的興奮,達到忘我境界,一唱一合,大聲吼叫,儘是適合基層百姓的勸善歌詞。
周遭的人很不以為然,側目者有之,怨聲載道者有之,所以寒山與拾得,才有前述的那段談話。
豐干和尚也得到各方反應,但都一笑置之。
豐干雲遊,路過太守駐地,風聞太守罹患頭風,延請名醫無效,豐干慈悲為懷,乃自行找上門去。聲言能治癒太守病,太守面見豐干,豐干囑家人準備淨水一杯,請太守飲下,果然立竿見影,太守頓感舒暢,家人嘖嘖稱奇,欲行酬謝,只見豐干一聲阿彌陀佛,急流勇退,奪門而出。
倉促間,太守問:「聖僧從何處來?」六個字答覆:「天台國清豐干」。又問:「寶剎有無賢達?」豐干放慢腳步說 :「寒山文殊;拾得普賢便是。」
隔了幾天,太守專程往訪國清寺,知客僧相迎說:「師父雲遊去了。」太守說:「只是想瞻仰瞻仰。」知客僧說:「圍牆內藏經樓旁,是師父法堂,師父不在現已關閉,內有虎豹不能接近。」
太守表示:要見寒山拾得兩位大士,出乎知客僧意料,心想見他們做什麼?既然太守指名要見,就引進廚房,並對寒山拾得說:「太守來看你們,」他們齊聲說:「豐干饒舌,與你擦身而過的彌陀不拜,找我們何用?」說罷,就一溜煙的跑回山洞。
太守也才恍然大悟,原來為他治病的是彌陀應化人間。
太守曾派人搜遍山區,不見寒山拾得行蹤,豐干也不知去向。
這些人物,都是唐朝貞觀年代的事,但到清朝雍正皇帝,才追封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封豐干、寒山、拾得為「國清三隱」。
民間喜愛和合喜氣,和合二聖也成了民俗版畫與剪紙藝術的好題材。(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