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老齡化大挑戰 文/記者陳芳、田曉航、屈婷 |2019.10.26 語音朗讀 226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高齡82歲的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是活力老人的典範,圖為他乘坐自主研製的4500公尺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圖/新華社 2019中國(杭州)健康生活節暨杭州市第七屆老年生活博覽會上,杭州一家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左)為老年人進行眼科義診。圖/新華社 100歲的哈雲成(左)在家中扶著新安裝的沿牆扶手行走。圖/新華社 高齡82歲的 海洋地質學家 汪品先是活力 老人的典範, 圖為他乘坐自 主研製的4500 公尺載人深潛 器「深海勇士 」號。圖/新華社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板橋鎮豆川村老年食堂的工 作人員為一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上門送餐。圖/新華社76歲的王嘉寶住的村子有 十多位老人家,每天一起逛 街買菜、跳舞、打麻將。圖/新華社江蘇崑山周市鎮永共村為 老綜合服務中心的老人家一 起吃午飯。圖/新華社 從清晨到黃昏,從公車站、公園到社區樓下廣場,隨處可見老年人的身影。這時,你會深切地感到,老齡化就在眼前。 中國大陸有二億五千萬名老人,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它相當於英國總人口的三點七六倍,日本人口的兩倍,澳洲人口的十倍。 養老服務驛站、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點……中國大陸各地開始探索以街道、社區為基點的就近養老模式,從面向困難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體老年人,盤活養老「一張床」,優化養老「一個圈」。 然而,為政策叫好的同時,一些社區養老驛站也暴露出「服務下線」、收費偏高等問題。記者走訪北京的一些社區養老驛站發現,晚上基本是無人值守,有的養老驛站,就餐、按摩、棋牌都擠在一間小屋。一些老人覺得彆扭,不願意去了。 「飯菜好不好吃、貴不貴,老人夜裡生病誰來幫忙,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說,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不是「盆景」,而是為老年人遮陰擋雨的「森林」。 讓老年人居家養老更舒暢,中國大陸正在著力破解更多「痛點」問題,政策的腳步聲愈發密集。從今年發布的《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支持養老機構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到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為老年人提供以居家為基礎的助餐、助醫、助行、助潔等便捷服務,再到民政部發文要求到二○二二年社區百分之一百配建養老服務設施……在「精雕細琢」上下功夫,養老政策愈來愈暖心。 失能失智達五千萬人 王琳(化名),五十歲,家住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母親七十八歲,阿茲海默症確診七年。從最初的據理力爭、委屈落淚,到現在掏出病歷、默默結賬,今年以來,王琳已記不清是第幾次去菜店接回「買菜」不給錢的母親。 幾乎每一位失能失智老人的背後,都有一段家庭艱難掙扎的過往。 四千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一千萬失智患者,總數達到五千萬,總體疾病負擔超過萬億元。面對嚴峻的現實,中國大陸開出了「醫養結合」的大藥方。 自二○一五年《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出台以來,醫養結合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康復治療、護理、安寧療護等一系列服務需求逐步得到保障。 截至目前,大陸共有近四千家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係的達到兩萬多家。不少家庭不必獨自艱難負重前行。 然而,高齡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被公認為養老服務業的「難中之難」。難在何處?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說,難在它是一件專業的事,導尿管、壓瘡、吸痰、插鼻胃管,家裡人基本搞不定;難在它是一件耗人的事,每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得閒。 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配置標準三比一推算,大陸至少需要一千三百萬名護理員。然而,大陸鑑定合格的養老護理員數量卻相去甚遠。養老護理專業人才缺口巨大,為何卻招不來人?技能要求高、苦髒累壓力大、加薪空間小、醫療糾紛頻發是主因。 面對高齡失能人群快速增長的現狀,護理服務能否跟上,最終決定著「老有所養」的整體水平。但醫療機構不能養老,養老機構不能看病,醫養「兩張皮」的現象長期以來制約著老年健康事業的發展。 「醫養結合是一個新生事物,難免在發展中遇到很多痛點、堵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說,下一步將推動醫養結合在人員、醫保、土地和租金等方面取得關鍵突破,加快構建「醫老、護老、養老、終老」相互銜接的服務模式。 活力老人只能是包袱嗎? 一提到「老」,很多人就會有太多的精神負擔和徬徨無措,彷彿一老就成了「包袱」,但如何滿足更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讓他們優雅地老去,也是重要的課題。 在浙江省舟山市的海島學校,孩子們今年迎來十二位「高齡」老師。這些不超過六十五歲的優秀退休教師來到這裡發揮餘熱,給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學校「補血」,還能幫青年教師提升教學水平。 讓銀齡教師「勞」有所得,舟山市教育局給他們每人每年人民幣十萬元的講學經費,報銷一年兩次的探親交通費。 得益於大陸財政部、教育部實施的「銀齡講學」計畫,四千名銀齡教師將奔赴四川、重慶等多地農村中小學。在教育扶貧的戰線上,實現人生「下半場」的價值。 在中國大陸二億五千萬名老人中,六十歲到七十歲占一半以上,這些「年輕」的老人,國際上稱他們為「活力老人」。 「既然有銀齡老師,就可以有銀齡醫生、工程師、志願者……活力老年人是可以『掘金』的優質人力資源,是最有潛力的老年人口紅利。」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說。 這種作法在深度老齡化的日本,從出租車司機到便利店收銀員,甚至是重體力勞動者,「銀髮族」活躍在各行業第一線的情景並不少見。 吳玉韶說,整個社會都要樹立積極老齡觀,社會要鼓勵老人參與,老人也要主動加入。「廣場舞」可以跳,舞台還可以更大,要把「餘生」變成「新生」。就像八十三歲的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三潛南海」、九十六歲的吳孟超院士依然在給患者做手術、協和退休名醫生志願隊堅持為貧困地區義診……這些勃發的精神力量是應對老齡化的內在動力。 前一篇文章 古物的故事 三星堆 沉睡三千年 一醒驚天下 下一篇文章 該補的一堂課 小投入解決大問題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5【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 安溪種茶賣茶 靠智能、看數據【文創之旅】徐州的漢風楚韻【大陸社會觀察】 天塹通途 山鄉巨變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文創之旅】山西傳奇 跨時空琉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