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來臨易口乾舌燥 不同體質不同補法

楊旻芳 |2019.10.07
1612觀看次
字級
秋燥來臨易口乾舌燥 不同體質不同補法

記者楊旻芳 / 綜合報導

秋天來臨,明明是秋高氣爽的氣節,很多人卻開始感覺到秋燥口乾的症狀,除了外在的乾燥氣候會產生口渴症狀、鼻子開始出現類似過敏的現象、皮膚乾燥脫皮,中醫亦提及內在原因,例如溼熱或氣虛水飲症等不同中醫證型亦可能產生口渴症狀,且不同體質類型,會產生不同的口渴症狀。


圖/取自網路

香港的註冊中醫師盧文健指出,現代人最常見的5種秋燥症狀分別是口角發炎、皮膚乾裂、鼻出血、便祕與哮喘燥咳。中醫解釋,秋燥最容易傷害到肺系統,包括口、鼻、肺臟及皮膚毛細孔等;另外,由於肺和消化系統互為表裡,所以有些人也會出現便祕症狀。

中醫師盧文健在香港經濟日報網站撰文指出,熱能導致口渴,但熱有衛、氣、營、血程度之分。氣分熱會表現口渴、偏好冷飲,並見大便祕結、小便黃、舌苔乾燥色黃等症狀,治療要以清熱為主,一般可按體質服用菊花茶或五花茶等紓緩症狀;營或血分熱亦有口渴,但患者飲水量不多,並可有午後自覺身熱,或身體已出現斑疹,治療以清營涼血為主,醫師多處方水牛角、生地、牡丹皮等藥物。


圖/取自網路

體質有濕熱及氣虛之分

中醫師盧文健指出,溼熱體質的人口渴並不能飲,肚子脹、胃口差,並帶有四肢疲倦、大便不暢和小便黃等,治療常處方芳香燥濕藥物,例如藿香、香薷等。氣虛水飲內停者,多見神疲易累,時頭暈眼花,飲水後小便更頻繁,舌外觀特徵有舌色淡白及舌邊有齒印,治療多處方益氣健脾燥溼中藥,例如白朮、茯苓等。


圖/取自網路

不同秋分時節 口渴症狀不一

他表示,此外,秋季燥邪可兼夾寒熱,例如夏末秋初時常兼夾熱邪,表現口乾重、喜冷飲、全身乾燥症狀尤為劇烈;秋冬交接時燥多夾寒,治療多轉變為潤燥方法,不能誤服過於苦寒清熱藥物,否則增加喉嚨的不適感。

註:水飲內停-水飲內停證是指人體水液運行輸送失常,水停為飲,水飲聚積於機體胸腹、胃腸、或四肢等不同部位所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

【原文:中醫淺談秋燥及口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