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貝懷古】歷史上最無情的一頁

文╱張祖詒 |2019.10.06
2271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張祖詒 民國7年生,江蘇常熟人,畢業於私立上海法學院。曾任行政院參議、編譯室主任、祕書室主任、副祕書長、總統府副祕書長、國策顧問。民國61年至77年為經國先生掌理文翰,頗負時譽。著作《蔣經國晚年身影》、《帚珍集》、《寶枝》、《現代逍遙遊》,譯作《再相逢》。圖╱資料照片
遺址龐貝遺跡尚存,人物全非。圖╱資料照片

文╱張祖詒

義大利南部第一大城拿不勒斯 (Naples),面向地中海,藍天碧波,風光綺麗,還保存了古羅馬時代許多歷史文物古蹟,每年吸引從全世界來此遊覽的觀光旅客,不下四、五百萬人。他們或在海濱沙灘嬉水、衝浪划舟,或登山頂參觀古堡城樓,更多人去教堂、宮殿、博物館瀏覽藝術文物精品史蹟。眾多遊客之中,也許會有一部分人士,轉往海灣另一端的另一個歷史陳跡,是一個悲劇的苦難場地,也是墳場。

我曾去過地球上最低的地平面,這次我卻去了世紀前六、七百年就已存在,但被埋在地下近二千年後又出土的一個遺址龐貝(Pompeii),其實我認為那個中文譯名應該是「傍悲」。

那裡有一個人類歷史上罕見、且極悲慘的故事,那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天災巨變,由於火山爆發,把整個城市埋葬在地下,人畜無存,其慘烈甚至被有些異教人士冷峻但不一定公平地指為天譴……

當我們踏進古城廢墟遺址區內,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兒出奇的清靜。既無車馬之喧,也沒有塵市之囂,有的祇是遊客們的輕聲對話,象徵這座沉睡了二千年的古城還未完全甦醒。第二個感覺是,這兒沒有排碳的交通工具、沒有高聳冒煙的煙囪,當然更沒有高樓大廈的遮天蔽日,所以這兒是環保優良的地區,很難想像這兒曾有的黑色恐怖。

稍後漫步走進古城昔日的市區,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全是東西或南北直向,類似「井」字型或棋盤型的城市設計,街道兩側都有排水溝渠,住宅房屋大小不同,顯有貧富之別,但排列整齊,門口都有二、三級石階方便進出大門,大街寬度約五公尺,小巷約二公尺半,街面用石板鋪設,平坦易行。走進一戶較大房舍,內部隔間分明,稍為寬敞的一間應是客廳,牆上竟還掛有一張畫框,尚未完全褪色,想是較為富裕人家,比到博物館參觀,更覺實在。

但是不知何故,所看房屋,皆無屋頂,後詢導覽人員解說,大概是層層積穢過於沉重,以致大部分房頂屋脊都被壓垮,不過磚牆豎立,承受壓力面較小,所以還能保持原樣。之外,還看到幾處公共廁所和公共洗澡場所,看來當年的龐貝已有相當不錯的都市規畫,真是不易。

觀城有感

古城遺址已開挖的面積約有三分之二,我們祇看了部分住宅區域,就再轉到比較空曠地區,有石砌的城牆、山坡的綠地,還有一、二處好似寺廟的殘破屋宇,大概當時民眾也有神明的信仰,而最讓人驚豔的是一座圓形廣場,完全仿照古羅馬競技的模式,圓周四邊都是層次分明的石板看台座位,大概是供演劇、奏樂或運動的場所,由此可以想見昔日的繁華,如今遺跡尚存,人物全非,代表了那座古城的滄桑。

最後我們站在一處較高地點,可以略觀古城的全貌。遙想二千年前那場人類浩劫的慘劇,數千戶上萬人的居民,或是男耕女織的白日,或是工作後在家休憩用餐的傍晚,突然之間天搖地動,上空變得烏黑,那不是尋常的陰暗,也不是無月的夜黑,而像一間黑屋裡光線熄滅、伸手不見五指那樣的墨黑。那從天而降的黑幕,毫無空間讓人能夠摸索,或做任何逃避的行動,而且那黑幕繼續不停下垂,壓在他們的身上,全無抗拒能力,也許幾分鐘之前,父母、夫妻、子女都相互緊緊擁抱,祈求或等待神明拯救,無助無奈,最後希望全部歸零,死亡就是他們生命的終點,黑窟是他們長眠的墓穴,給歷史留下難以抹滅的紀錄。

我們站在那兒觀望良久,愴然欲淚,實在不忍繼續逗留,心中反覆思想,所謂觀光也者,是觀看那光得一無往日所有的廢墟值得回顧?還是對古城平添些微追思或鑑賞的情懷?不免悵然若失。

歷史連續記載宇宙和人類所發生的事跡,有浪漫的,有無情的,我想龐貝可能是歷史上最無情的一頁。凡屬古老的歷史,即使一個墳場,無不包含著人類悲喜感情和經驗的累積,幾乎都是一種藝術珍品。王羲之說得好:「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寫史者或讀史者,懷古思幽,皆可作如是觀。

(摘自《不亦快哉集:令人驚豔的102歲》,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張祖詒

民國7年生,江蘇常熟人,畢業於私立上海法學院。曾任行政院參議、編譯室主任、祕書室主任、副祕書長、總統府副祕書長、國策顧問。民國61年至77年為經國先生掌理文翰,頗負時譽。著作《蔣經國晚年身影》、《帚珍集》、《寶枝》、《現代逍遙遊》,譯作《再相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