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滿園的仁愛社區公園。圖/丹青
文/丹青
台灣地區大型公園不足,故一般城市裡,綠地空間及人均享用率不高。可是,台灣各城市倒有一些小型的社區公園,許多民眾,特別是資深長者,晨昏還有地方可去散步、閒聊或做做體操的,非常不錯。
但,許多社區公園的缺點就是千篇一律:植有榕樹數株供人乘涼、草坪幾許供人遛狗,制式運動器材或兒童溜滑梯、盪鞦韆等遊戲工具若干,再加上涼亭或座椅等,大概就是我們社區公園主要的設施。
不過,現在倒有一些公園已建置自己的特色了。以筆者去過的幾個公園為例,伊通公園就是建立以栽培朱槿(扶桑花)為主的社區公園,朱槿是四季都會開花的植物,故在伊通公園,一年裡隨時都有嬌豔的扶桑花。加上旁邊一、兩家咖啡店都擅於庭園花草布置,故伊通公園竟成附近商圈中,難得的賞花祕境。
龍江街的復華公園,則是栽種各式咖啡豆,故有「咖啡公園」的雅稱。何況,公園裡的座椅多以旋轉樣式的咖啡杯模樣呈現,非常有趣,也吸引不少遊客來觀賞,有利附近社區商家生意,當地民眾也頗自豪。
筆者最近在蘆洲仁愛里,更發現該地的社區公園,簡直是水果公園、開心農場和環保、生態教育場所的大集合,更值得效法。這個公園,占地不算太大,但能有計畫、有目標經營,分區種植柚子、芒果、桃子、李子等等十七種水果,園內經常瀰漫著濃濃果香,吸引多種鳥、蟲、蝴蝶來覓食。開心農場區,更是遍植多樣化喬木、灌木等,如二月的櫻花、三月的杜鵑花、四月的柚子花、五月的阿勃勒等等,使園內終年五彩繽紛。
而穿插其間的,則是架藤種瓜,並到處以籠箱種植各種蔬菜等經濟植物,不僅有農業教育及生態環境之教育作用,並可分送社區居民食用或當共享基金。社區裡的公共廁所也建置水撲滿的裝置,收集雨天的雨水,打入屋頂集水大水塔,可供公廁馬桶沖水使用,亦可導入旁邊果園、菜園澆水,真是具有環保及節約用水的宣導作用。
筆者在此園地,曾介紹「書席」進入一些社區公園,改變社區公園的氛圍,增加了書香氣息,亦是改變社區特色的方式之一。的確,社區公園最接近庶民生活,它須要改變,營造特色,讓民眾更樂於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