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速寫】冰箱與杏桃

文╱林薇晨 |2019.08.16
8743觀看次
字級

文╱林薇晨

到了填補冰箱的假日,我總是感到非常期待。空曠的冰箱什麼都可以裝,而因為什麼都可以裝,便要引起採購之人的貪心了。在前往超市的夜路上,我總是一邊計畫下個星期的菜單,一邊構思等等購物的動線:海鮮區,麵包區,乳製品區,異國調味料區。單是這麼想著,便已隱隱覺得振奮了。比起滿足自己的體腔,滿足冰箱的體腔彷彿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富饒的冰箱每每貯蓄關於幸福的想像。對於獨居的人而言,只要冰箱裡隨時有點什麼果腹事物,也就是豐年稔歲的日子了。在動畫影集《愛×死×機器人》的〈冰河時期〉裡,搬至新公寓的一對年輕情侶開啟房東遺留的古董冰箱,在霜雪中發現了高速演進的,袖珍的人類文明,創世紀也似森羅萬象,即使後來一切終究歸於灰燼,歸於無。正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我常常覺得這部動畫是一段關於冰箱庫存的隱喻。冰箱裡什麼都有,但也什麼都會沒有。

冰箱總是激發我的收納偏執。冰箱門上的柵欄攔住杏桃果醬、蜂蜜芥末醬、番茄醬、蝦醬、辣豆瓣醬、自製的藍莓乳酪醬,兩瓶水,半杯檸檬角,十顆雞蛋安然於它們的窠臼裡。魚肉與餃子在第三層的冷凍室裡,蔬菜水果在第四層冷藏室的透明抽屜裡。難得買些雪糕或聖代,就放在第二層的製冰室裡。當然,也會有當日未盡的南瓜濃湯、特地隔夜的秋葵咖哩、預備招待客人的蘋果銀耳羹,封上保鮮膜,靜靜冰在第一層的冷藏室裡。

冰箱是一種空間,也是一種時間。日常生活的陰晴滲透冰箱,遂成為冰箱內部的圓缺。星期一的冰箱應有盡有,星期二的冰箱減少些許物資,星期五的冰箱略略拮据,星期天的冰箱就是純然的剩餘了。在拜訪超市的夜晚來臨以前,只能根據冰箱裡有什麼就煮什麼,想方設法排列組合,一面回憶某些食材熟熱的氣息與口感,一面溫習某些廚具的使用方式,以便抓取最適切的搭配。殘留的空心菜梗剁成細段,可以跟雞絞肉炒成蒼蠅頭。伶仃的蝦仁與蘑菇不妨先汆燙過再焗烤處理。朋友寄來整袋盛夏的蘆筍,寄得太多,偶爾清蒸,偶爾乾煎,最後還有幾枝打成蘆筍汁。

烹飪的基本道德是:珍重消逝的每一株植物與每一隻動物。然而,這種說法或許太高尚也太博愛了。真正值得疼惜的還是在超市散盡的一分一文。因為節約的緣故,冰箱裡沒有任何東西是可浪費的。

而冰箱的美好,就美好在它是居家環境裡少數一無長物的櫥櫃。冰箱總是在充盈與子虛之間反覆循環,永遠不必擔憂它累積絲毫的雜蕪。這種定期告罄的乾淨,是冰箱最令我歡喜的一點。

無論冰箱怎樣清空,總有某些食物是不能缺乏的。例如,杏桃。我是個非常依賴杏桃的人,下廚時往往要用點杏桃調味不可。然而,說是杏桃,其實也並非什麼新鮮果實,只不過是杏桃的加工製品罷了:杏桃果醬,杏桃罐頭,杏桃汁。杏桃果醬富於香甜,拌炒在打拋豬肉中是絕佳的蜜意。杏桃罐頭裡醃漬著完整的果肉,偏於酸,可以在羅宋湯或紅酒燉牛肉裡放上一顆,兩顆,熬得軟爛匿跡,作為番茄的輔佐。杏桃汁則出乎意料竟是鹹的,鹹而濃稠,到達難以痛飲的程度,因此自然常是鹽巴的替代物了。倒一匙在奶油燉飯裡,燉飯也會帶有澄黃的色澤。

我記得第一次小啜杏桃汁後,我立刻就明白,在小說《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艾里歐初見奧利佛將杏桃汁一口氣喝光時,何以特別注意他的「咂了咂嘴」的回味動作。對於從未嘗試過杏桃汁的人而言,這確實並非尋常反應。

填補冰箱的時刻,腦中想的大多是這類無足輕重的瑣事。

冰箱就這樣開,關,開,關,日復一日,漸漸又空曠了起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