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專題12】良渚古城申遺成功

文/記者廖冰清、黃筱 |2019.07.13
2482觀看次
字級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展示的良渚古城宮殿的模型。圖/新華社
世界遺產大會上討論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項目。圖/新華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學和良渚博物院專家在良渚博物院庫房開展關於良渚遺址出土石源課題測試。圖/新華社
發掘中的良渚古城遺址。圖/新華社

文/記者廖冰清、黃筱

北京時間七月六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大陸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五十五處,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地處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世界遺產申報範圍包括十四點三平方公里的遺產區和九十九點八平方公里的緩衝區,其中遺產區由瑤山片區、城址片區、谷口高壩片區和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片區四部分組成。

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三三○○年至公元前二三○○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等。此外,一系列以象徵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散落珍珠串成項鍊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任職於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考古學家施昕更首先在家鄉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一九五九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夏鼐,首次公開命名「良渚文化」。一九七九年成立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良渚考古作為一個重點,至今,已經在當地一百平方公里內發現各類遺址總共有二百七十多處,七次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良渚文化在物質生活、聚落形態、組織結構、等級分化、精神信仰、禮儀制度和文明化進程等方面的內涵大大豐富。

隨著一九八六年反山遺址的考古發現,反山、瑤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一百多處遺址點,如同一顆顆珍珠陸續浮出地面。二○○七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將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項鍊,一座消逝了四千多年的史前古城初露端倪。

隨後,古城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不斷深入,它的空間格局、功能分區以及各類遺存的內涵日漸清晰。二○一○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二○一五年,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它成為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先生認為,「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帶有明顯的象徵意義,表現出一種文化的交流和聯合,是具有共同觀念的文化聯合體形成的標誌,很大程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

良渚古城遺址將中國新石器時代這一被遠遠低估的時代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訴說著來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