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豐子愷護生畫集
文/林少雯
晉.陸機畜一犬名黃耳,機官京師久無家信,戲語犬曰:汝能齎書馳取消息否?犬喜搖尾,機作書盛以竹筒繫犬頸,犬出驛路,馳往機家,取回書歸,人行往返五旬,犬才二旬餘。後犬死,機葬之,人呼為「黃耳塚」。
── 左伸之《述異記》,虞愚書
畫面中,是一隻幹練的忠犬,正在為主人傳送書信;看那隻狗奔跑的態勢,和向前直視的神態,似乎任重道遠,而且已經辛苦的跑了很遠很遠的路。
如果在路上看到這樣一隻勇往直前,不停奔馳的狗,我們也不禁會問,這狗是誰家的啊?真是有靈性,簡直不輸給人呢!
這故事,發生在晉朝,有一個人名叫陸機,在朝任官。陸機長居京師,由於是公職人員不能擅離職守,因此很久沒有回故鄉去探視親人。當時交通不便,與親人間也久未通家書,對親人非常懸念。
陸機飼養了一隻狗,名叫黃耳。有一天,陸機又在唉聲嘆氣地思念故鄉和親友,黃耳在牠身邊似乎很裡解主人的心情,關切地直視著主人。此時,陸機嘆一口氣,開玩笑的說道:「黃耳啊!你能替我攢封家書,回到故鄉去,再把回信捎回京城嗎?」黃耳真的聽懂了,直搖著尾巴歡喜地答應了。
陸機趕緊修了一封家書,把信放在竹筒,再將竹筒綁在黃耳脖子上,就真的上路了。
黃耳,真是靈犬,牠選擇驛道前行,直奔陸機的故鄉。這路途長遠,一路上的日子是怎麼個餐風露宿,沒人知道,總之,黃耳不負主人所託,安全將家書送抵親人手中。親人當然是喜出望外,也趕緊修封報平安的書信,放進竹筒,繫在黃耳脖子上,讓牠送回京城。
當黃耳背著家書回到陸機身邊,可以想像陸機的那種感動,說不定是聲淚俱下原地跪著接家書。
這樣一趟來回路,一般人約需五十天往返,但黃耳只花了二十幾天;此後黃耳必定常為陸機傳送家書,直到黃耳老了,走不動了,也老死了,陸機以家人之禮厚葬牠,並為牠修墳,當時的人們稱牠的墳為「黃耳塚」。
這樣的一條生命,是多麼值得愛護和尊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