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虔敬心造訪 十字架山

文/黃作炎 |2019.07.06
2575觀看次
字級
巨大的十字架,是教宗保祿二世的回禮。圖/黃作炎
一路從拉脫維亞古城里加前行,約二個多小時的車程,跨國來到立陶宛,再往北部直行,到達當地人念作聖希奧利艾,或譯成修雷的城市──立陶宛北部的主要城市。圖/黃作炎
成堆的十字架,據說數量多達20萬支。圖/黃作炎
十字架代表一種救贖、一種記號、一種感謝。圖/黃作炎

文/黃作炎

一路從拉脫維亞古城里加前行,約二個多小時的車程,跨國來到立陶宛,再往北部直行,到達當地人念作聖希奧利艾,或譯成修雷的城市──立陶宛北部的主要城市。

走在鄉間小路,在路旁看到指標寫著十字架山(the Hill of Crosses)之後,轉彎就看到遠處大大小小的十字架。這是東歐一個著名的觀光景點,也是天主教徒朝聖之地。

下車後,看到遊客中心及幾間販售各類十字架的小販,穿越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綿延約兩百公尺,接著就是一個凸起的小山坡,山坡上插滿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十字架,甚是壯觀。

不堪回首的緣由

據說,以前這裡是立陶宛一處重地。

十四世紀,波蘭公主雅德維加,聯姻嫁給立陶宛大公約蓋拉,立陶宛逐漸成為東歐大國,安定幾世紀後,十八世紀東歐政治大洗盤,北歐瑞典國王南侵,立陶宛大公國開始衰落,又接續被奧地利、普魯士,最後被俄羅斯瓜分。

一八三一年,立陶宛人群起反俄帝,一批天主教徒陸續至此,隨手放了十字架、耶穌像、玫瑰經、聖母雕像,以及立陶宛愛國之士的雕像在此。隨後,兩次反抗俄國的起義都未能成功,在抗爭中死難者的家屬,無法找到親人的屍體,只好到十字架山緬懷死難的親人,並安放十字架而離去。

天主教徒居多的立陶宛,幾世紀以來,身處戰火之中,一心想尋求國家和平、人民安定,便經常到十字架山祈求、祈禱。特別是在蘇聯占領立陶宛後,立陶宛人更持續不斷地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這種朝聖,成為和平抵抗的平民運動。蘇聯政府好幾次用推土機搬走留下的十字架,但十字架卻愈來愈多。

獻上虔敬的祈禱

我在這兒走逛二十分鐘,快步環繞整個十字架山一圈,發現後方不遠處,有一座方濟會的修道院。河流在身旁流淌,風聲在耳際呼呼地吹,整個空間沒有其他雜音,只有彷彿哽咽悲鳴著的水流聲。

邊走邊數著十字架,從一數到一百之後,最後作罷,因為根本數算不清。每天從世界各地到此朝聖的人,至少都會留下一個十字架,數量持續增加當中。據當地遊客中心估計,截至二○一八年,留在這兒的十字架已經超過二十萬個之多。

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九九三年九月七日訪問立陶宛,特地來到十字架山,也就是他口中說過「盼望、和平與愛的地方」。回到教廷後,更立刻送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到此。

見證信仰和真愛

如今,在十字架山入口處,有座十字架寫著:「感謝你們,立陶宛人,因為這座十字架山,向歐洲國家和全世界,見證這塊土地上人民的信仰。」就是若望保祿二世贈送的十字架。

如今的十字架山,早已不是偷偷摸摸才能來的地方,而是波羅的海著名的觀光勝地。進入十字架山前,有紀念品店和旅遊服務中心,販售各式大小不一的特製十字架,儼然成為人們心意、救贖、感謝之心的見證之物。

將一把木製十字架放置其中,我一面為自己及所愛的人祈禱,一面也為能平安生活、安心旅行獻上感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