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財 由東南亞跨文化連結南亞 文/黃作炎 |2025.01.18 語音朗讀 81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參與外交部與印度愛樂文化中心,在台北賓館舉辦的印度排燈節活動。圖/就諦學堂提供為激勵花蓮震災後兒童,舉辦公益電影欣賞。圖/就諦學堂提供不定期贊助口足畫家。圖/就諦學堂提供關懷台灣原住民小朋友。圖/就諦學堂提供推動各項東南亞文化活動照片。圖/就諦學堂提供李三財(右3)與台灣南南協會理事長林若雩(左5)共同深入南亞事務研究。圖/就諦學堂提供抬頭苦幹的李三財。圖/就諦學堂提供2024童心協力聯合各界守護新二代。圖/就諦學堂提供 文/黃作炎來自香港的李三財,18歲拿到全額獎學金來台灣,就讀台師大僑先部及世新大學,大學後期趁著全台風行港劇,以教授廣東話維生,也讓他意外跨入語言教學的領域,成為國內最早開辦韓語班的教學機構。感恩台灣賜予機會多2009年,政府發放「3600元消費券」,李三財鼓勵年輕人將此券用於學習外語,也讓他零元創業,賺到此生的第一桶金。「是台灣社會給了我機會,才能順利完成學業,且不靠任何背景在台灣創業。」李三財坦言,在香港的精英教育下,他很難有好的發展,更沒想過能夠創業,但在高中老師鼓勵下,他買了一張單程機票勇敢來台,大學後期,成立外語教學機構。李三財牢記媽媽「及時行善」的教誨,一心想要盡力回報台灣這塊土地。「早年不斷流動的生命經驗,讓我特別能體會:異鄉人在異地獨自打拼的孤苦無依心情,總想著能幫助這群想掙脫命運束縛的年輕人。」 小有所成即回饋社會30歲那年,創業小有成績,李三財即提供獎學金,回餽母校台師大僑生先修部,幫助東南亞來台求學的僑生。2012年贊助成立「5語+N學堂」,免費提供台灣人學習東南亞七國語言的機會。此外,李三財2014年起擔任家扶中心扶幼委員,關懷台灣在地的變故家庭。近年,更受邀出任賽珍珠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出錢出力,協助台灣新二代家庭,有更多資源可以穩健經營家庭,教養孩子成才。李三財深知,各國來台的新住民並非沒有能力,他們欠缺的只是一個「機會」。「我四處發掘能教授東南亞語的新住民,她們大都在本國學習完整,且中文也能溝通無礙,卻受限於早期社會氛圍,無法找到好工作。」培才新住民成為講師在李三財充分提供講台及講師費下,早期就諦學堂的許多位講師,表現極為亮麗,有的後來進入大學及高中國中小學教書,有的成為傑出通譯人才,有的成為網紅或演員並獲得金鐘獎,有的為台商打開東南亞投資大門……李三財為了紀念亡母陳就娣女士,成立「就諦學堂」前後推廣過的少數語言,包括台語、粵語;東南亞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寮國等多國語系;印度印地語、孟加拉語,培養南向人才,還出版台語系列書籍推廣本土文化。在多校成立學習中心雖然明知當開路先鋒,只會讓荷包嚴重失血,李三財還是一往而深、持續前行。「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公部門來不及做的,剛好是我奉獻的好機會。」他曾贊助金甌女中及EMBA母校台北商業大學,成立相關的「亞洲語文中心」及「東協經營管理研究中心」,開社會先河,讓東南亞文化和語言,自然而然的在台灣國高中、大學扎根。 鑑於看影片、圖像更能融入異國情境,李三財曾出資舉辦超過200場的各國文化公益講座暨論壇,及超過50場的公益電影欣賞,邀請各國對東南亞文化好奇的年輕人,有更多機會暸解東協各國的多元文化,並促進交流。扶助東南亞偏鄉教育「真心投入服務後,才知道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李三財坦言,自己來自欠缺背景的家庭,但每次走訪緬甸或泰北山區學校,都發現其實自己很「富有」,因為自己至少還有能力助人,而每每幫助別人後,自己感覺更快樂、更幸福。多年來,他參與過數不清的海內外扶助計畫,捐出超過5萬本圖書,陸續幫助過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地的偏鄉學校,從修建學校操場、贈送文具及圖書、提供獎學金、鼓勵當地學生來台升學、贊助台灣的大學生或高中生組團到當地從事義工服務……也因為李三財堪稱台灣熟悉東南亞各國學生第一人,政府疫情前在台灣推動成立「僑外生在臺校友聯誼會」,李三財被推舉為召集人,動員各管道力量找到眾多僑外生校友,成立後被推選為首任會長,2022年更榮獲教育部頒發「第三屆全球留台傑出校友」殊榮。擁有頭銜即承擔責任「擁有『頭銜』,不是虛名,而是一種責任。」疫情期間,李三財獲聞一位緬甸學生因三級疫情無法打工而三餐無繼,一包泡麵分成兩餐度日,故鄉的家庭也因戰爭陷入經濟困境,李三財除了反映給政府單位暸解,立刻向身邊友人募款應急,之後教育部也接受其建議,推動成立「僑外生紓困獎學金」緊急協助生活無著的學生。「好的公共政策,可以直接造福民眾。」近年李三財積極為台灣留才,致力協助新移民順利在台就業,認為這是維持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之鑰,他先做自己能做的,期待未來政策能超前跟上。深研南亞 留住印度人才國人剛對東南亞各國的語言文化稍有暸解,對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國「只聞其名,不識其國」之際,李三財已因早期推廣印度語言之故,從印度專家吳德朗手中,承接下由前駐印度副大使陳牧民成立的「台灣南亞研究協會」理事長一職,超前各界深研印度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暸解兩國民間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也成就自己最深刻的生命體驗。李三財早在香港求學時就有印度籍朋友,接觸南亞事務後,他更常接觸印度議題,也知道這個正在慢慢崛起的國度,需要的不僅僅是關懷。「真正認識印度,才知道這個文明古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未來有可能是下一個世界工廠,也是台灣年輕一代的機會。」2024年他出訪印尼、印度多國,回台灣之後,持續舉辦南亞文化演講,更致力推廣孟加拉語、泰米爾語,邀請在台的優秀印度籍碩博生,至就諦學堂任教,讓國人對印度這個國家有更深層的認識。2024年底,李三財在台北自費舉辦「台灣南亞文化感恩饗宴」,邀請南亞十多國來台的留學生共同參與,也邀台灣喜歡南亞的學者、藝術工作者共100多人歲末共聚及文化交流,意義非凡。 前一篇文章 池熙群 陪伴失智父母 擁抱另類幸福 下一篇文章 熱血老師 帶領孩子用行動改變未來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李財星 因一畝田 變身知識網紅 作者其他文章洪麗芬 矢志為台法文化推手丁曉雯 用歌詞傳唱真情故事黃多加 創帳棚使命團行善助人吳易達 永續旅行 與海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