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友善哺乳環境這議題,除了可以比照公廁一樣評分,同時也可以納入公共空間的考評,當然也在修法執行中,取得一個法規性的規範。只是,要建立友善的哺乳環境,確實是需要輔導與補助。輔導方面,可從設有哺乳空間的地區蒐集資料並實際到訪,提供一些友善哺乳環境所需要的條件,或是實際派人輔導該公共空間。
補助方面,可以列入相關公共空間的整備或是美化的相關經費補助,提出相關計畫來進行修繕,讓原有的環境變得更好,或是讓原本沒有哺乳空間的地方,也能設計相關空間。當然,設置完畢後,可以運用科技加分,就是提供友善哺乳環境的地方設置網路據點或是追蹤,讓民眾可以馬上取得資訊,無論是出遊或是臨時需要使用,都能運用網路找到友善空間,但這些空間須透過審核以及嚴格篩選。
帶著孩子的母親是很辛苦的,如果臨時需要哺乳,總不能在廁所或是在車上等地方解決,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都有義務使自己的環境變得更好,那不僅僅是提供國內民眾使用,同時也會讓國外旅客覺得台灣是個友善的環境。
楊子(嘉義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