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衝擊下,台商大舉回流,預估今年回台投資金額可望達五千億元,為史上最大批鮭魚返鄉潮。不過,環保團體擔心,這批鮭魚返鄉,如果仍採取傳統線性經濟模式,把利益私有化,把成本公有化,汙染環境、破壞土地、水、空氣,是不受歡迎的。蔡政府既然把循環經濟列為重點政策,就應輔導台商改變傳統線性經濟模式,朝向循環經濟。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日前在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的論壇中回顧台灣企業汙染史。從台塑汞汙泥事件(一九九八至二○○二年),當時汞汙泥被運到柬埔寨,又運回來;二○○二年屏東鯉魚山被發現遭傾倒含劇毒的汞汙泥,在外界壓力下,台塑終於進口汞汙泥回收處理設備,自行回收汞汙泥。而民眾的質疑是,為何台塑一開始不自行回收汞汙泥呢?
工業生產過程常見有毒廢棄物任意排放棄置,嚴重汙染土地、河川與空氣。李根政指出,二○○○年七月十三日高屏溪下游有民眾發現溪中魚蝦大量死亡,旗尾橋下游約五十公尺有長興化工委託的昇利公司傾倒有毒廢溶劑。七月十四日,自來水公司緊急關閉大樹攔河堰、九曲堂取水口,全面停抽高屏溪水,數十萬人停水一周。這是非常惡質的案例。
科學園區內多家半導體、面板廠排放的廢溶劑、廢汙泥等也曾遭所委託的廢棄物處理公司濫倒。這些汙染史血跡斑斑,顯示如果政府沒有訂定完善法規,並且貫徹執行力,環境遭破壞汙染是難以改善的。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工廠輔導法》修正案,針對農地違章工廠給予二十年落日條款。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痛批這是農地最黑暗的一天,民進黨無異幫助違法在先的既得利益者解套,必然加速台灣寶貴農地流失。地球公民基金會亦譴責執政黨草率荒謬,這次修法無異承認違法經濟長期存在,檯面下考慮的是「樁腳、政治獻金、變更地目利益」。
八年前總統大選政見會中,李根政曾提問,「國民黨執政五十年間,台灣傲人經濟發展,大部分建立在資本家不必支付環境破壞的成本,剝削廉價勞工、犧牲弱勢農漁民與人民生活品質。如果有機會執政,是否持續以追求GDP成長為國家發展指標?還是將有所修正?」檢視民進黨執政這幾年來的表現,仍是以追求GDP成長為目標。同樣的問題,同樣應該適用於二○二○大選各黨參選人。
蔡英文總統在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就職時指出:「我們不能再像過去,無止境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可是上任以來,許多政策仍延續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令人失望。
台商回流、大批鮭魚返鄉,值得慶幸;但民眾不希望這批返鄉投資的台商帶來更大更嚴重環境汙染,把環保成本外部化,把汙染留給社會大眾及其子孫承擔。蔡政府既然高喊循環經濟,就應好好落實,別只淪為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