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彬在「樓台會」的辦公區介紹他們的創業團隊。圖/新華社
魏立彬和他的設計師創業團隊將平潭一座廢棄的石厝院子改造成極具平潭特色的公共空間。圖/新華社
文/記者宓盈婷、張逸之
走進位於福建平潭嵐城鄉的上樓村,一座座古樸素雅的石厝映入眼簾,這些飽經風霜的古厝是一代代平潭人與海為伴的生存智慧結晶。
過去,由於海島資源匱乏、交通不便,村民們只能選擇外出打工謀生,村裡部分石厝因長期無人居住而年久失修。一年前,幾位台灣的年輕人來到村裡,在他們的努力下,荒廢的石厝迎來「新生」。
改造公共開放空間
平潭位於福建省東部,與台灣新竹相距僅六十八海里,是大陸距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近年來,平潭提出許多方案鼓勵台灣的年輕人到當地創業,目前在當地創業就業的人數已有一千多人。
二○一六年十二月,上樓村成為平潭首個兩岸融合社區試點村,引進台灣社區管理經驗和創業團隊。二○一八年四月,一支由設計師組成的創業團隊入駐上樓村,來自台北的「八○後」魏立彬就是其中一員。
「平潭的石厝非常有特色,這麼寶貴的文化資源荒廢掉實在可惜,這讓我堅定了來這邊創業的想法。」魏立彬說,他和團隊成員原本在台灣從事空間設計和室內設計,具備一定的社區營造經驗。他們在上樓村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是將一座一百八十平方公尺的廢棄石厝改造成公共開放空間。
「我們將這個空間命名為『樓台會』,意思是台灣青年和上樓村的相會。」魏立彬說,這座石厝歷史悠久,留下了不可複製的時代印記。他們的改造理念是保護性修復,盡可能還原石厝原貌,留住石厝文化。
團隊與村裡簽訂五年租約,從石厝的外觀修繕到內部整修都由成員們親自操刀。「老屋翻新首先要調整格局,我們將整個空間規畫為商品區、會議廳、客廳、辦公區等多個功能區,重新布置。」魏立彬說。
成員們將生活美學運用其中:利用廢舊的門板、棧板改造成桌椅;修繕會議廳內破舊的木質天花板,中間留出一塊區域改用壓克力做成天窗,便於採光;客廳裡展示台灣青年藝術家創作的繪畫和書法作品;文物區裡陳列著過去平潭人出海時穿的蓑衣及老式床鋪……
「我們盡可能將房子裡的老物件都保留下來,讓村裡的小朋友知道祖輩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魏立彬說。
如今,「樓台會」不僅成為村民活動據點,還是村裡的義工驛站。「我們希望通過社區營造來凝聚村民,讓他們更熱愛自己的家鄉。」魏立彬說,空間開放以來,已開展春節寫對聯、國學進村、重陽節敬老等一系列活動。
魏立彬說:「這個空間既是村民們共同的家,也是我們幾位台青在平潭的家。我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
搭建一座兩岸橋梁
平潭海峽是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島上常年大風。在許多人看來,這是平潭發展旅遊的制約因素,但魏立彬對此有不同見解。「如果沒有風,也許就沒有石厝。如今石厝已成平潭的旅遊資源,我們可以化不利為有利,繼續挖掘當地的風文化。」他說,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如火如荼,這讓他對創業前景充滿信心。
魏立彬說,台灣到平潭海上客運航線便捷,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價格也比搭乘飛機實惠,相信將來會有愈來愈多台灣遊客、台灣創業青年來到這裡。
目前魏立彬所在的這支台青團隊正在籌備新的項目——「平潭客廳計畫」。
「『客廳計畫』旨在延伸『樓台會』的功能,將其打造成兩岸青年的中介據點和交流聚落。」他說:「我們負責接洽台灣遊客和創業台青,為他們提供交通、住宿、政策諮詢等各項服務,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環境。同時,我們還將對空間進行升級改造,建立民宿樣板房,並且向周邊拓展。」
魏立彬說,這項計畫預計今年十月啟動,「我們希望搭建一座『橋梁』,增進兩岸青年對彼此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