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讀懂名句
在庭園中散步也頗能自得其樂,家裡雖有門也難得有人上門。拄著拐杖四處看看休息,有時候抬起頭遠望天邊。那白雲自然而然地浮出山谷,鳥兒飛倦了就知道要回巢。夕陽漸漸昏暗就快要沉沒了,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徘徊。
◆名句故事
〈歸去來辭〉是陶淵明寫於已辭官而即將歸隱的時候,換言之,其中的歸隱生活其實還是陶淵明的想像。這一段「園日涉以成趣……撫孤松而盤桓」,頗似退休後悠閒的生活,時間彷彿不再重要,可以遠眺天邊、發呆沉思都無所謂,但是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退休,他是因厭惡政治而選擇歸隱,因此最後的「撫孤松而盤桓」又洩漏了他孤傲的性格及落寞的心情。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是寫景,也是抒情,是語意雙關的妙句。
「無心出岫」的雲正象徵著自己的誤落塵網,出仕本屬於「無心」;而現在又像那「倦飛知還」的鳥,終於在田園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無心出岫的雲,那舒展自在、不加雕琢的意象,深得中國人的喜愛。《大藏經》中,明州天童山覺和尚曾有詩送嵩山老人曰:「應緣分影來池月,遊世無心出岫雲。」池中的月影、無心出岫的雲,都是來無影去無蹤、不著痕跡的,十分能表示「雲遊四海」的悠閒與瀟灑。
鍾嶸〈詩品〉說陶淵明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所以歷代的隱士或田園詩人對陶淵明的詩句都情有獨鍾。元代處士成廷珪有詩〈李子英心遠亨〉曰:「門外黃塵掃不開,何由吹得到靈台;閒看倦鳥投林去,靜愛孤雲出岫來。彭澤高人多逸興,峨眉仙客有天才;祇今誰到悠然處,同採秋香共一杯。」詩中化用了「雲無心出岫」、「鳥倦飛知還」的詩句,彭澤高人指的當然就是陶淵明了。
◆新說名句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朗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詩人受到外界景物的感觸,描摹事物的形象,這是寫景,「與心徘徊」就是打發自己的情感,而能把這兩種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稱之為情景交融,或有意境。陶淵明的「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就是一個例子。
文學作品中,情景交融的例子不少。《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不捨是人賦予的感情,雨雪霏霏也是包含了人的心情在裡面。
《詩經.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聽到蟲鳴,感受到季節變化,想到還在遠方的人,就令人憂心忡忡。這也是一個情景交融的例子。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他舉的「有我之境」的例子如馮延巳〈鵲踏枝〉:「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和鞦韆何嘗有話,只是詩人把悲傷的心情投射在物上,所以說是「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不經意的望見,是不加安排的,因此可以物我兩忘,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