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錢幣或紙鈔上,無論中外,多印刻上該國領袖的肖像,而在中國古代,錢幣上則多有皇帝的御書,這種由皇帝親書錢文作樣進行澆鑄的,行家們稱為「御書錢」。
御書錢是中國北宋時期的產物。西元九九○年,宋太宗趙光義改元淳化。他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九九六年改元至道,所鑄「至道元寶」三體亦是御書錢式,而御書錢有三體年號的也僅此兩個年號。此後,真宗趙恒於一○○八年改元大中祥符,鑄「祥符通寶」和「祥符元寶」,前者為御書錢。
西元一一○一年,徽宗趙佶即位,中國的御書錢進入了全盛期。宋徽宗是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被形容為「如美如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絲織錦,文形斑斕,稱為「瘦金體」。他在位時前後更變六個年號,史料中唯崇寧、大觀兩個年號有徽宗御書錢文的記載。但據清末民初古錢學家考證,北宋崇寧、大觀、政和、宣和等年號中所鑄的錢幣,凡錢文為「瘦金體」者均係御書錢,錢幣學界也因此稱宋徽宗為我國「古來錢泉第二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