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釋迦像完成於1926年 圖/黃土水
文/廣容
黃土水的木雕釋迦像完成於1926年,當時他32歲,因為受台北艋舺龍山寺委託,便以〈釋迦出山〉為主題來做雕塑。後來,因為1945年戰火所波及,原作被燒毀,1989年再重新以原作模具翻製銅雕六件作品,分別珍藏在台灣幾處美術館及台南開元寺。
當時,黃土水考據經典書籍,雕出佛陀入世之法相,臉部線條莊重肅穆,釋迦修行出山,懷抱救度眾生之大願。簡單之袈裟垂掛於身,釋尊經過多年修行身型瘦削,慈眼低垂肅穆合掌,臉部線條清癯、嘴角線條堅定,釋尊在人間之示現是如此平易近人,如此莊嚴清明。
有別於印度及西藏之富麗風格,黃土水以屬於台灣之樸實風格,堅實穩定雕塑出屬於台灣風格之釋尊法相,可說是台灣佛像代表作之一。
黃土水(1895~1933)出生在台北艋舺,從小家中貧苦。1906年,他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父親去世後,1907年他轉入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就讀;12歲時,開始跟隨佛像雕師學習木雕。1912年,考上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
幸運的是,黃土水在國語公校校長推薦之下,1915年到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進修,並師事高村光雲,他也是創校以來第一位台灣留學生。黃土水因為經費有限,三餐多以地瓜粥止飢,1920年他考取該校研究科繼續學習雕塑。同年,他以台灣原住民為創作題材的雕塑作品〈山童吹笛〉入選日本帝展,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人,當年他只有24歲。
之後連續三年,他以作品〈甘露水〉、〈擺姿勢的女人〉和〈郊外〉接連入選日本帝展,他的作品已經受到大家肯定,流露濃厚的台灣韻味。
黃土水先生從木雕技巧出發,加上泥塑的功力,在造型雕塑中試練造形結構,融合了明治時期西方的寫實主義,傳達真誠情感,再加上努力不懈,終於成為台灣雕塑大師,創造出樸實真誠的台灣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