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輩畫家劉啟祥(1910~1998)出生於台南縣柳營鄉仕紳家庭,家中優渥。因為從小對於繪畫有興趣,1928年考入東京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畢業之後,曾與楊三郎、顏水龍一起赴巴黎進修。圖/劉啟祥
文/廣容
台灣前輩畫家劉啟祥(1910~1998)出生於台南縣柳營鄉仕紳家庭,家中優渥。因為從小對於繪畫有興趣,1928年考入東京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畢業之後,曾與楊三郎、顏水龍一起赴巴黎進修。
劉啟祥也是日治時期台灣僅有的四位旅法習藝畫家之一,曾經以臨摹羅浮宮收藏的馬奈、塞尚作品為學習重心,在旅法期間作品也曾入選秋季沙龍。當時,他對於印象派畫家馬內的〈奧林匹亞〉和〈吹笛少年〉、塞尚的〈賭牌〉以及雷諾瓦等人的作品非常欣賞,也用心臨摹學習技巧。因此,可以從劉啟祥的〈紅衣〉及〈法蘭西女子〉及等畫作中,看出承襲的技巧痕跡。因此,劉啟祥受到馬奈及塞尚之印象派畫風影響非常深遠,呈現優雅夢幻色彩,也帶有一分奇特之神祕感。
在這幅〈魚店〉作品中,畫中有六位女子以不同的正面、半側面及背面呈現臉部,劉啟祥以一種遙遠模糊的氛圍處理女子的臉龐,她們的眼神是神祕悠遠的,似乎感受不出她們真正的情緒,帶著一種優雅及淡淡的憂鬱。劉啟祥以深棕色及暗色系處理背後的魚店背景,後方有幾隻銀白色的魚裝飾著,暗示這個場景是在魚店中,大部分的細節都隱略了,只留下前方女子空洞卻憂鬱的杏桃眼,四位戴帽子的仕女也記錄了巴黎女子們時尚的穿著細節。
可以感受出這幅作品是呈現印象派的朦朧氛圍之特色,而巴黎女子的情緒是在那遙遠神祕的眼神自然流露。
劉啟祥在日本結婚,於1946年回到台南故鄉定居,為了提倡南台灣的藝術風氣,組成「高雄美術研究會」,熱心支持台灣的美術教育,也成為南台灣藝術之領導人物之一。劉啟祥對於南台灣藝術教育及藝術風氣之發展,可說是不遺餘力,目前台南柳營有劉啟祥紀念館可供參觀,可深入了解其生活及畫室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