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收廢創造再生 以文化抗暖化

曹麗蕙 |2019.05.07
3585觀看次
字級
楊芳宜與客籍媽媽賴桂春攜手創作編織作品「恩等」,盼透過客家花布、塑膠袋的異質編織,邀民眾共思:「客家惜物的美好精神,如何延續?」。圖/記者曹麗蕙
楊芳宜以塑膠袋編織成文創包包。圖/楊芳宜提供
「食之無廢」邀請里民、兒童成為參與藝術家,利用廢棄旗幟布、塑膠為材料,做成十三道辦桌菜,思索辦桌的剩食文化。圖/楊芳宜提供

【記者曹麗蕙報導】邀請青年藝術家利用廢棄旗幟布、木頭、塑膠創作,變成公益禮物,募資幫助中途之家的流浪貓。藝術家楊芳宜從二○一七年發起「廢青不廢──全面行動」計畫,希望透過創意活動,吸引大專青年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我們盼青年不僅能在生活中發揮不浪費、不廢棄精神,發揮創意,翻轉身邊的廢物,創造再生價值,成為真正的『不廢青年』!」

「廢,停止、捨棄、敗壞無用之意」,「廢青不廢」行動計畫是推廣零廢棄的環境永續觀念,讓「不廢精神」在青年社群發酵。計畫創辦人楊芳宜,大學讀的是商業設計,「當時每回設計展後,看到大量丟棄的背板、地毯等廢棄物,隱隱覺得不妥,直至讀到《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一書,讓我思索設計與環境的關係」。

她赴英國進修藝術管理碩士,主攻博物館教育,回台在一場藝術教育展中,看到許多老師以廢布、回收材料教學,啟發她開始用廢棄塑膠袋編織創作。「之後我赴青藏高原,認識美麗台灣關懷協會理事長李禮孟老師,他們希望我能加入協會幫忙,便是在當時發起『廢青不廢』計畫」。

楊芳宜說,台灣環保教育很少針對大專生,「但大專生是最有創意的一群,若他們覺得『不廢』精神很重要,就會推出創意有趣的不廢活動,運用在生活中」。

計畫涵蓋多個主題,其中「到處收廢」──大專青年回收行動,邀請大專青年三天不丟垃圾,「當有意識收集三天垃圾,還拍照上傳,就能體會到在生活中,原來製造這麼多垃圾」。「不廢設計」則是與藝術家合作,翻轉廢棄創作,並投入公益,讓廢物成為禮物;「食之無廢」──美學辦桌創作工作坊,為走入社區的教育推廣活動,教民眾利用廢棄旗幟布與塑膠為材料,以剪貼方式做成十三道辦桌菜,從中思索辦桌的剩食文化。

心靈不廢 從心開始友善環境

現今「廢青不廢」持續成為一項獨立計畫,過程中楊芳宜體會到環保教育,應跳脫表相,「其實,『心靈不廢』更為重要,唯清楚認識自己,才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與行動,真正享受當中價值」,她強調,體認自身和地球為共同體,「這樣由內而外的『不廢行動』,才能行之久遠」。

楊芳宜致力發展參與式的藝術創作,實踐「以文化抵抗暖化」的不廢精神,許多大型作品都是她與民眾一同用廢棄塑膠袋編織而成。

楊芳宜近日與客籍媽媽賴桂春,攜手共創編織作品「恩等」(我們之意),將客家花布條和現代塑膠袋異質編織,象徵兩代間的斷裂與連結,同時反思當代浪費議題,十日將在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展出。

楊芳宜苦笑:「很多人覺得募集廢棄材料創作,好像很容易,但背後的清潔整理工程十分浩大;尤其手勾編織強調同規格,募集來的廢棄塑膠袋,長、寬、高、顏色均不同,在創作上也是一大挑戰。」

望著因編織塑膠袋而發紅抽痛的雙手,楊芳宜道:「每次我編織得很累時,想到參與活動的大學生、樂齡朋友與兒童,他們臉上出現的笑容、生活中的實際轉變,就讓我又充滿能量」,楊芳宜坦言,儘管辛苦,她會持續號召青年響應,傳遞「不廢能量」,讓更多人感受:「選擇友善環境的方式去生活是這麼容易,世界也因此更美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