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無用庫存 品牌依舊尊貴

編譯/潘楠慕 |2019.04.28
1771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時尚品牌的價格高昂,但不見得所有產品都能銷售一空。對於未能出售的產品,服裝製造業的做法就是付之一炬;他們認為,如此才能保持品牌價值,寧可毀掉這些產品,也不願降價出售。

知名服裝公司博柏利(Burberry)的做法就是如此,二○一七年,媒體爆出博柏利燒燬了價值二千八百六十萬英鎊的衣服,直到二○一八年九月,博柏利才迫於輿論壓力,宣布未來不再燒燬衣服。

許多奢華品牌認為,他們的高檔產品都是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的心血,為了維持其尊貴定位,吸引高階客群,不容許低價出售。

利茲大學設計學院的副教授辛哈(Pammi Sinha)指出,燒毀服飾的後果非常嚴重,會把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從而加劇全球暖化。

英國議會委員會今年二月公布的永續發展和時尚產業報告指出,焚燒銷毀庫存衣物,雖然解決了企業的滯銷產品問題,但卻排放大量危害人類健康的廢氣和空氣汙染物,加劇了對氣候的衝擊。

報告指出,焚燒由合成纖維製成的衣服,會將塑料微纖維排放到大氣中。政府機構應該禁止燃燒或傾倒未售出的庫存,盡可能重覆使用或回收。

辛哈表示,時裝公司的營運主要是生產和銷售,大多數庫存最後的處理方式是銷毀,導致嚴重浪費。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納皮爾(Elizabeth Napier)則表示,全球每年生產一千億件服裝,廢品高達九千二百萬公噸。

辛哈指出,改變這種情況的方法之一是,時裝公司設置專門負責回收未出售庫存的部門,將這些衣物拆解後重新設計成新產品,之後再到市場上銷售。他說:「這些奢侈品牌的設計團隊本來就非常強大,他們絕對有能力成立專門回收庫存品並加以改造的設計製作團隊。」

這種作法需要一些投資,而且必須證明重新再造的產品受歡迎,各品牌投入的意願才會提高。

洛杉磯一家公司就充分利用「無用庫存」服裝,把這些材料重新用在自行設計的產品上,該公司將近百分之十五的織物均來自「無用庫存」。可分解材質的布料,也有助環保。如果衣服能夠透過分解銷毀,就不需焚燒, 納皮爾表示,時尚品牌銷毀產品的根源,在於過度生產。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分析的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自二○○○年以來,服裝銷售額穩步上升,但服裝使用率卻以相同的速度下降,目前已降到二十年前的一半。

納皮爾指出,時裝公司可以透過更準確地評估市場趨勢,避免生產過多衣物,減少最後被迫銷毀燒的數量,減少浪費。另外,設計更耐穿的衣服,也有助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巴塔哥尼亞(Patagonia)便是很好的典範,這個品牌非常重視服裝使用壽命。

辛哈和納皮爾一致認為,時裝公司必須重覆使用和回收材料,才能讓銷毀未售出庫存的狀況減少到最低程度。此外,大規模生產服裝的方式也必須改變。

另外一股重要的力量則來自消費者。所有服裝品牌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跟隨市場趨勢;如果愈來愈多消費者重視保護環境,這些品牌勢必轉向生產永續性的服裝。

時尚源於自然 精品界展開行動

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舉辦了以「時尚源於自然」(Fashioned from Nature)為主題的展覽,探究時尚界如何從大自然汲取靈感,以及掠奪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

英國知名時裝設計師麥昆(Alexander McQueen)表示:「大自然是最好的設計師。珍奇飛禽鳥獸、光滑而斑紋各異的動物毛皮、清雅美麗的花朵等,都是時尚界靈感來源。」

展覽主辦人人埃爾曼(Edwina Ehrman)指出,時尚原本就受自然界的啟迪,但也完全倚賴於自然界。生產製作的燃料、水都取自於大自然。

她以展覽品中一條人造絲(rayon)裙子為例,說明人類追求時尚的過程中,大自然付出何種代價;「這種化纖材質生產過程會釋放有毒氣體,汙染空氣和水,有害人體健康」。

時尚鍾情於大自然,但也大肆掠奪自然資源,這種關係既具共生性又具破壞性。

埃爾曼表示,人類以時尚之名,對大自然帶來浩劫,包括汙染水和空氣的化學原料與染料,或者殘忍地從動物身上取材製作鞋子與包包等。她希望透過這場展覽讓人反思,為了以外在裝扮美化自己,損耗了多少自然資源。

不過埃爾曼也指出,如果時尚圈的保育意識提高,也能產生帶頭作用,地球的前景並非一片黑暗。她說:「時尚能夠反思我們所處時代環境,而且他們也擅長帶動風潮。通過不斷創新,時尚就能引領改變。」

一些時尚品牌,已經開始設定新目標,並且以積極行動做出表率。例如,知名精品品牌凡賽斯(Versace)和古馳(Gucci)。都已宣告不再使用真的動物皮草。

埃爾曼表示:「目前,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尚工作室或公司決定改變他們的生產製作流程。這一點讓我感到樂觀,在這次展覽中,部分作品是普通消費者在商店中就可以買到的東西,這代表了未來時裝發展趨向。」

廢棄物再利用 時尚的新定義

環保意識已逐步和時尚融合,讓綠色時尚日益興盛,愈來愈多設計師把環保元素融入設計。傳奇樂團「披頭四」成員之一麥卡尼(Paul McCartney)的女兒史黛拉麥卡尼(Stella McCartney)就是知名的「環保設計師」。

史黛拉的出身讓她擁有極大影響力,她也善加運用,讓服裝發表會採用的環保元素成為時尚界和媒體話題,包括可持續黏膠、再生布料等。史黛拉在二十五歲時便擔任知名品牌Chloe設計總監,之後還擁有同名品牌,也是是拒絕使用動物皮草的設計師之一。

Stella McCartney品牌秉持的精神是友善地球,她表示:「「我們盡可能對地球友善的決定,這是我們品牌的DNA。」她還指出:「屠殺動物是錯誤的,為了時尚犧牲動物毫無意義;人類應該尊重萬物,與動物和平共存。」

此外,史黛拉也希望共信自己的力量,轉變奢華的概念,把原本的廢棄物轉化為時尚。她說:「把破壞環境的東西變成流行,就是一種奢華時尚。」

近幾年來,海洋垃圾汙染生態,並導致海龜等生物受害的問題日益嚴重,史黛拉也積極貢獻心力。她宣布與海洋環境保護機構Parley for the Ocean合作,使用從馬爾地夫海域回收的塑料廢棄物製成再生纖維,生產奢華時尚產品,包括預定今年夏季上市的海洋垃圾鞋子、包包和外衣。此外,這些再生纖維也將供應愛迪達等品牌,用於製作球鞋。

除了史黛拉的Stella McCartney品牌,還有一個女鞋品牌Rothy's大受歡迎,同樣是採用廢棄原物料製造,順應環保風潮。

Rothy's是新創品牌,該公司的理念是使用原本被視為垃圾的材料,製作優雅、透氣、舒適的女鞋。Rothy's使用專利的3D列印技術,把回收寶特瓶輾碎、抽絲而製成的再生纖維,打造成透氣、舒適的時尚「無縫鞋」。

由於技術的進步,該公司的女鞋不僅製作過程簡便,且穿在腳上的質感有如布料,3D列印的製程,更免去了傳統製作過程中產生的高汙染廢棄物。一方面減少廢棄物,另一方面降低汙染,成為環保時尚的典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