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八花蓮芮氏規模六點一的地震波及台北,震度雖降為規模四,但盆地效應下震動時間拉長、震動強度放大,台北有棟大樓傾斜,靠上鄰近的另一棟樓,磁磚掉一地。敦化北路一棟設有歐洲、南亞國家代表處辦公室的大樓,屋齡逾四十年,地震時外籍員工蹲在角落,急得哭起來。危險老舊建築物和防災型都市更新工作再成輿論焦點,業界技師直言,抗災如同作戰,都更去化危老建物是國安議題。
都更是城市發展史上的必修課,不論採重劃、徵收或合議方式,都須變舊創新,重新分配利益,涉事各方難免斤斤計較,遲滯進度。過去民辦都更的建設公司,曾引黑道摻和,恐嚇原屋主鬧出刑案。公辦都更,內政部修法未竟全功,還有舊新屋一坪換一坪的難題待解;這次地震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和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竟爆口舌之爭,互批對方行政怠慢。
都更是困難差事,但事在人為。如國防部主政的改建老舊眷村業務,台北市最先啟動,忠孝東路、民生路、敦化南路、基隆路等街廓,均因改建眷村為國宅後,帶動周邊社區發展新的住商機能。之後如板橋文化路的健華營區、桃園八德、中壢、新竹市東區光復路沿線的眷改案,也都創新了城市地景;屏東市眷改後的國宅,還曾是全市最高層建築物。這些都是成功的都更成果。
全台眷改工作持續逾四十年,已基本竣工,能得此成果固與老舊眷村的地權、物權屬性,比一般社區集合住宅和危老建物單純;另還有兩項因素,是如此大規模都更能見效的主因,可供今之內政部與各縣市政府參考。
一,事權統一。國防部在蔣經國時代就主責眷改與有眷無舍官兵的安居業務,一以貫之,任務使命感強。創制之初,本於公心,早在一九七六年即成立合作社,綜理拆、建、交屋等具體工作,既便於行政管理,也避免建商逐利墊高成本,可減省新舊眷戶購宅負擔。
二,眷改財務調度得法。眷改初期除台北市外,其他縣市因財源有限,僅見零星個案。至一九九六年公布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後,成立老舊眷村改建基金,能處分眷村和不適用營區土地,以所得價款建國宅;此時全台地價上漲,賣地所得支付工程款有餘。若干都市住商區的眷改案,原眷戶可領輔助購宅款、搬遷補助費及拆屋補償費,承購新宅只需付少許價款,甚至零付款即可搬新家,配合意願自高。
現今都更業務,主責單位不一。去年地方選舉時,有市長候選人主張以一坪舊屋換一坪新屋,提高都更成案率。但實務面,許多縣市寧覓地建公共住宅、青年宅、只租不賣等辦法,避難就易。
台北盆地有逾二百萬人住在土壤液化潛勢區,屋齡三十年以上老屋多。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推估,如果四一八花蓮的震央發生在台北,震度規模會從六點一擴大至七點三,至少三萬五千棟房屋會倒塌。這是何等嚴重的國安問題,中央政府當然該挑起防災型都更的擔子。
從國防部改建老舊眷村的使命必達,可證都更成敗在為與不為。花蓮強震後,市長、次長鬥嘴,部長講大樓傾斜不會有立即危險等官話,徒見民命無告之可悲。希望這次天災能催快防災型都更的進度,則庶民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