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月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唐朝詩人杜牧描寫清明的詩句,但對於兒時的我們而言,清明節就僅止是一個不用上學的日子,並不理解「欲斷魂」的心境。倒是爸媽帶著我們去掃墓時,可以在山上捉昆蟲、折樹枝、採野花野果,甚至捉迷藏,覺得挺好玩;況且這天要拜拜祭祖,還有平常吃不到的春捲等豐富佳餚。兒時的掃墓,玩樂的意味遠大於慎終追遠。
那時,中午祭拜過後,我們就帶著祭祀用品,跟著爸媽、伯父伯母去到家後面的山上。爸爸拿起鐮刀割去墓旁雜草,砍掉樹上旁生的枝椏,再把墓碑清掃乾淨,讓它重見天日。但因為爸爸和伯父都不識字,有一項工作非得堂哥或大哥來做不可,就是把先人墓碑上已經褪色、模糊不清的字跡,用紅色油漆重新描一遍。不多久,祖先們的「家」就變得乾淨舒適、喜氣洋洋了。小時候想,這應該是先人在另一個世界過新年了,而我們也得以認識墓碑上幾個生僻的字,例如「顯考」、「顯妣」。
接著祭拜儀式開始,焚香、燒紙錢,拜完後,在墓園的四周撒上紅、黃、白、綠、靛五色(據說現在顏色更豐富多彩),這是我們閩南鄉下特有的習俗。那時鄉下不流行火葬,每逢清明節,山上一座座墳墓上面都是五顏六色的紙,整個山頭五彩繽紛的,加上春日野花盛開,彷彿是一場春天的饗宴,完全沒有蘇東坡筆下「十年生死兩茫茫,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之感。我們所知道的就是,生死如此平常、自然,就山上和山下的距離,山下是家,山上是另一個世界的家。
直到爸媽相繼去世,清明掃墓時看著父母長眠地下的新墳,才真切感受到陰陽兩隔的淒涼哀傷。隨著時間流逝,父母離開我們也十幾年了,漸漸忘懷了傷痛,但清明節時,幾個姐妹仍會回去為父母掃墓,聚在一起回憶爸媽生前的點點滴滴,讓思念充滿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