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尹似村〈小園〉絕句曰:
「春草自來芟不盡,與花無礙不妨多。」
深得司馬溫公所云「草非礙足不芟」包容氣象。
──見《隨園詩話》,虞愚書
看到這幅護生畫,不由想起《護生畫集》第二集中的「綠滿窗前草不除」那幅圖,這兩幅圖畫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相同的趣味處在於都源自於宋明裡學家的思想,也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近似。
「綠滿窗前草不除」的題詞是這樣寫的:「程明道窗前茂草覆砌,或勸之芟。明道曰,不可。欲常見造化生意,又置盆池,畜小魚數尾,時時觀之。或問其故,曰,欲觀萬物自得意。」
程明道見草則知生意,見魚則知自得意。這是他的高明處,能「欲常見造化生意」、「欲觀萬物自得意」,程明道能體悟天心,愛惜自然,不但與自然同在,也能與自然同樂,且不傷物命,在自然中能觀物自得。是一種「致虛極,守靜篤」的靜定功夫。
理學家都是愛好靜坐觀心的儒門學者,對老子所說的:「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都有極深的領略;對「夫物云云,各歸其根」,以及「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的道裡都深切了解。那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靈性中,對自然當能愛惜,也能了然於心。
吳怡教授在《老子解義》一書中說:老子的「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這裡的「命」兼有天命和生命的兩層意義。「天命」是自然所賦予的生命,因此「復命」乃是復歸自然的生命。
吳教授的意思是說,這是個體的生命又迴歸入自然的大生命中。就像人們在欲望的追逐中,忽然醒悟回過頭來,一如《道德經》十九章所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能重新返歸自然的懷抱,而獲得真實的生命。
此幅護生圖題詞中所言:「春草自來芟不盡,與花無礙不妨多。」深得司馬溫公所云:「草非礙足不芟」的包容氣象,正是與「欲常見造化生意」、「欲觀萬物自得意」的體仰天心之觀念不謀而合。那種愛惜自然,與自然同在,與自然同樂的心,也一樣的美好自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