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像/遼代/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 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經文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㉕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㉖,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㉗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遶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㉘,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㉙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
云:「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曰:「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什麼人得?」
師云:「會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還得否?」
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鉢。」
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五)
註釋
㉕止觀:為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即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的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為止觀。
㉖佛心宗:禪宗的別稱。出自《楞伽經》的「佛語心為宗」。禪宗以不立文字,直傳佛的心印為宗旨,所以又稱佛心宗。
㉗威音王:乃過去莊嚴劫最初的佛名。
㉘無生:謂諸法的實相無生滅。與「無生滅」或「無生無滅」同義。
㉙威儀:謂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即行、住、坐、臥四威儀。
譯文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人家的兒子。自幼研習經論,精通天台止觀法門。因為閱讀《維摩經》,得以發明心地。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偶然相訪,和他暢談,玄覺所說都能契合諸祖的意旨。玄策問他:「仁者是在哪一位老師門下得法?」
玄覺說:「我聽大乘方等經論,每部都各有師承,後來從《維摩經》中悟得佛法相傳以心印心的宗旨,只是還沒有為我作證明的人。」
玄策說:「在威音王佛未出世以前,還可以說有無師自悟的人;在威音王佛出世以後,無師自悟的人,都是天然外道。」
玄覺說:「希望仁者能為我印證。」
玄策說:「我人微言輕。曹溪有位六祖大師,各方前往參學者眾,而且都是領受正法的人。如果你要去,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
於是玄覺就和玄策一同前來參謁六祖。玄覺繞著六祖走了三圈,振錫杖,而後站立不動。
六祖說:「出家人應該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從什麼地方來,為何如此傲慢無禮?」
玄覺說:「生死問題是人生的大事,因為生命無常,來去迅速。」
六祖說:「為什麼不去體會無生,來了悟生命來去本來就沒有所謂迅速不迅速呢?」
玄覺說:「體認自性則自性本就無生無死,既無生死,則無遲速可言。」
六祖說:「誠然是這樣!誠然是這樣!」
玄覺這時才具備威儀向大師頂禮拜謝,隨即告辭。六祖說:「就這樣回去不是太快了嗎?」
玄覺說:「本來就沒有動,哪有遲速可言?」
六祖說:「什麼人知道本來不動?」
玄覺說:「是仁者自心生起了分別。」
六祖說:「你已深悟得無生的意義了。」
玄覺說:「無生哪裡還有什麼意義在呢?」
六祖說:「如果沒有意義,誰來分別呢?」
玄覺說:「分別本身也沒有什麼意義。」
六祖說:「很好!請小住一晚吧!」
當時的人就稱玄覺為「一宿覺」。後來著有《證道歌》,流傳於世。
智隍禪師,最初參禮五祖的時候,自稱已經得到佛法真傳,曾在庵中長習靜坐達二十年之久。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雲遊到河北朔方時,聽到智隍禪師的聲名,就到他所住的庵堂造訪,問他說:「你在這裡做什麼呢?」
智隍禪師說:「入定。」
玄策禪師說:「你所說的入定,是有心入呢?還是無心入呢?如果說是無心入,一切沒有情識的草木瓦石,應該算是得定了;如果說是有心入,一切有情含識的眾生也都應該得定了。」
智隍禪師說:「我正在入定的時候,不見有有心或無心。」
玄策禪師說:「不見有『有心或無心』,那就是常在定中,還有什麼出定入定呢?如果有出入可說,那就不是大定了。」
智隍禪師無言以對。過了許久,智隍禪師問道:「禪師是嗣承哪一位祖師的法門呢?」
玄策禪師說:「家師是曹溪六祖。」
智隍禪師說:「六祖以什麼為禪定呢?」
玄策禪師說:「家師所說的禪定,法身湛然常寂,性相體用一如。五陰緣起,其性本空;六塵境相,不是實有,心本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本無所住,遠離住著禪的寂靜;禪性本無生滅,遠離生起禪定的念頭。心好比虛空,又沒有虛空量可得。」
隍禪師聽了這一番道理,就直接來拜謁六祖大師。六祖問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呢?」
智隍禪師於是把遇到玄策禪師的前緣述說一遍。六祖說:「的確如玄策所說。只要你的心如虛空,不執著於空見;應用自在無礙,或動或靜都不分別思量,忘卻凡聖的差別,泯滅能所的對待,如此性相一如,自然無時不在定中。」
智隍言下大悟,二十年來的有所得心,完全無聲無影。那天夜裡,河北的官吏、百姓都聽到空中有聲音說:「隍禪師今天得道了!」
後來智隍禮謝辭別六祖,又回到河北,廣開法宴,教化僧俗四眾弟子。
有一個僧人請問六祖大師說:「黃梅五祖的佛法意旨,到底是什麼人得著?」
六祖說:「會佛法的人得著。」
僧又問:「和尚可曾得到?」
六祖說:「我不會佛法。」
有一天,六祖想要洗滌五祖所傳授的法衣,卻找不到好泉水,因此就到寺後五里遠的地方,看到該處山林茂盛,瑞氣盤旋,六祖於是振動錫杖卓立該地,泉水立即應手湧出,積聚成為一個水池,六祖於是跪下,在石上洗衣。忽然有一僧前來頂禮膜拜,說:「我方辯,是西蜀地方的人。我從很遠的地方來,希望能看到祖師傳來的衣鉢。」
六祖就把衣鉢拿給他看,接著問說:「上人精通什麼事業呢?」
方辯說:「善於塑像。」
六祖正色說:「你試著塑一尊像看看。」
方辯一時不知所措。過了幾天,他塑成了一尊六祖的法像,大約有七寸高,維妙維肖。六祖笑著說:「你只懂得塑像的性,不懂得佛性。」六祖伸手為方辯摩頂,說:「永遠作為人天福田。」
有一個僧人舉述臥輪禪師所作的一首偈:
臥輪有一個伎倆,能斷絕百般思想,
對外境心不攀緣,菩提心日日增長。
六祖聽了,就對他說:「這首偈語還沒有見到自己的心性,如果依照這首偈去修行,反而會受到束縛。」
因此,六祖為他說了一首偈語:
惠能沒有什麼伎倆,不用斷絕百般思想,
對境時心不斷生起,菩提心作麼增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