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男人心】不做黏TT的恐怖情人

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2019.02.13
2408觀看次
字級

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小俊來信:

我與女友分手大約五年,至今我還是忘不了她,但她已經不接我的電話,LINE、臉書等通訊軟體皆被封鎖,到她家也找不到人,她的家人不肯告訴我她去了哪裡。

請問,我應該怎麼撫平這分悲傷?這也影響到我與其他女孩的相處,因為我害怕會發生同樣的事情。

鄭淑錚心理師(資深心理動力學派心理師)解析:

小俊和女友分手多年,因無法撫平悲傷的情緒,雖然一直徒勞無功,仍試圖透過各種方式和她聯繫;同時因為思念過去的女友,無法展開另一段感情,不知如何再度打開心房和異性相處。

首先,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小俊的童年時代:小俊被媽媽送到幼兒園,然後她悄悄地走了,發現媽媽不見後,小明哭個不停,整日躲在角落不願意理會任何人。將以上兩個場景相比,我們不難看出相似之處:就是被「分離焦慮」所淹沒的個體,無論是幼兒或成人,拒絕接觸環境中的新事物,寧願沉浸在無可救藥的悲傷裡,彷彿這分關係是曠世無匹,不可取代。

身為小兒精神科醫師的鮑比博士(Jhon Bowlby),二戰後專注於兒童身心發展的研究,他以研究證據為基礎,主張母親與嬰幼兒的關係,是決定孩子的情緒能否健康發展的主要關鍵。過去的行為主義者主張,應早早透過睡眠訓練將嬰兒與母親分離,同時在幼年就送入寄宿學校,這樣的教養方式,流行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英國中產階級;而鮑比博士的研究,推翻了這樣冷酷無溫度的教養方式,歸納建立了「依附理論」。

一九七○年代,鮑比博士的學生艾茲沃斯(M. Ainsworth)在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母親與幼兒的依附關係。她設計出非常成功的「陌生環境」實驗,發現在陌生的環境中,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幼兒,更有能力離開母親去探索新環境。這類型的幼兒,彷彿能夠內化出一個「內在母親」,協助他處理與媽媽分離的焦慮,並從新的探險中找到樂趣,從而發展出離開母親的調適能力。研究顯示,幼年的依附關係就像一套「工作模具」 ,會一直在未來的重要關係中「自我複製」,進一步影響成年後對伴侶的選擇。

相反地,沒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幼兒,長大後容易在伴侶選擇上產生問題,因為他的「工作模具」是有問題的。例如,黏著型人格者認為,必須和對方無時無刻都黏在一起,才能確保自己的特殊地位,因此他會挑選個性孤僻、不易相處的人,這樣所有時間都可以和他膩在一起;反之,逃避型人格者不需要透過別人來自我保護,容易與占有欲高、時刻要求被照顧的人成為一對,但長期相處下來,壓力必然升高,不出問題也難。

從小俊的描述看來,似乎是黏著型的他遇上了逃避型的女友,當初的甜蜜變淡後,也許女友覺得彼此的關係讓她喘不過氣而逃之夭夭,甚至上演人間蒸發的戲碼。建議小俊可以先了解自己的依附型態,即便過去沒能在安全感中成長,但還是能夠透過自我覺察,在未來的關係中跳脫童年的魔咒,避免重蹈覆轍。

究竟是要像小時候一樣,躲在教室角落哭著找媽媽,或是進入遊戲圈中和別人一起玩?這會是自我察覺後的重要選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