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錫德 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台北市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遠東語言暨文化學系博士(1986)。曾任巴黎《歐洲日報》新聞翻譯,淡江大學法文系主任、外語學院院長、中華民國法語教師協會理事長、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圖/台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圖/小知堂出版社提供
文/吳錫德
卡繆是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在這之前他已經是一名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家。比如,二十世紀結束前,《異鄉人》一書的發行量已超過六百萬冊,僅次於聖德修伯里(A. de Saint-Exupery)的《小王子》。不過,《異鄉人》可是最被討論、被參引,以及在文學思潮上有著極大影響力的作品。直到現今,這部小說仍是法國人最愛閱讀的一本文學作品。這些便足以證明其在我們時代的文學裡的當代性。
這位身兼作家、哲學家、劇場人、知識分子、資深媒體人暨報社主筆,終其一生皆投入藝術創作。他的一生與其作品緊密結合。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創作小說、劇本及哲學論述,同時還身兼新聞記者。荒謬感及人類處境,是他最關切的兩個主題。
他以「現代的」步調來敘述一切,亦即採用簡白的文字、影像,以及對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引述,這些皆讓人感到平易近人。他拒絕套用模式或體系,不希望人們視他為哲學家,而是希望作為一名見證者,或是一位透過書寫的「作家」。
「我的一生宛如一部小說」(如拿破崙所言),不過,當卡繆談起他的痛苦、他的反思、他的理念,以及他對世事的承諾(即他的「介入」),他仿如小說般的一生已然超越了他的時代。他可說是徹徹底底的「當代」,也將會是「永恆」。
作品超越美學議題
一九五七年十月十六日,瑞典皇家學院決定頒贈當年度的文學獎給他,由於「其重要作品,以一種精闢又嚴謹的方式,闡述了當今人類的自覺問題」。為此,卡繆自身應是一位有自覺之人,而他的作品的現代性也遙遙超越了美及美學的議題。
經由自覺,卡繆發覺了真實世界的荒謬感,他透過創作表達了介入,並選擇反抗,期許自身能成為一名探求自由的幸福之人。他訴求一種能盡「人的職責」的道德感;也同樣經由創作,以達到理想王國。因此,他的自覺便成了人道主義,他的道德便是介入,而他的美學就是風格。
我們發現並剖析了卡繆作品的風格,應可簡述為一種「匡正式的創作」(la creation corrigee)。他在《反抗者》一書〈小說與反抗〉一章裡提到了創作的原動力:
小說的世界只不過是按照人的願望對此一世界的匡正。因為小說描繪的是一個相同的世界;痛苦、謊言、愛情都是相同的。其中的人物有著我們的語言、弱點、力量。他們的世界不比我們的世界更美好、更受益。不過,至少他們與其命運拚搏到底。因此,這些小說裡的人物可說完成了我們絕無可能走完的一生。
卡繆繼續指出:「小說是根據需要而製造命運,就這樣與創作較勁,並暫時戰勝死亡。對最著名的小說做詳細的剖析便能發現;雖然每回的展望不盡相同,但小說的本質就在於永遠朝著同一方向做永恆的匡正,它是由藝術家根據自身的經驗來進行的。這種匡正並非道德的,或純粹形式的,它首要追求的是統一,並藉此表現為形而上的需要。」而在〈反抗與風格〉一章裡,卡繆堅信:「這種匡正稱之為風格。」藝術家投入創作,其對話便產生了風格,卡繆便得出如下的結論:「藝術的最偉大風格,就是表達最高層級的反抗。」它既非對現實俯首認同,亦非規避逃跑:倫理的至善與美學的美德便彼此溝通交融。
我們似乎可以將卡繆的人道主義精神與介入的立場,化約為類似笛卡兒的那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這項反抗的目的是在於導引出一分普世的價值,而非某種不易與人分享的個人立場。
(摘自《我反抗,故我們存在》,商務出版)
【作者簡介】
吳錫德
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台北市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遠東語言暨文化學系博士(1986)。曾任巴黎《歐洲日報》新聞翻譯,淡江大學法文系主任、外語學院院長、中華民國法語教師協會理事長、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2016年1月獲法國政府頒贈「教育騎士勳章」(Chevalier dans l'Ordre des Palmes Aadémiques)。譯有:《歐洲文明》、《塔尼歐斯巨岩》、《第一人》等。著有:《閱讀法蘭西當代文學》、《翻譯空間》、《卡繆作品中的現代性》(法文)、《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等,以及相關論文及文章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