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情】在中山堂與國寶邂逅 文╱柯翠峯 |2019.01.20 語音朗讀 349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水牛群像〉構成一幅台灣農村悠閒、和諧景象。圖/中山堂提供 作者簡介 柯翠峯 台中烏日人,1953年生,靜宜大學數學系畢業。曾任新北市平溪國中、江翠國中及台北市立松山工農職業學校教師,退休後回聘工農特教資源班教授數學。目前擔任中山堂義工。圖/爾雅出版社提供中山堂的鎮堂之寶:黃土水先生的〈水牛群像〉。圖/黃華安 文/柯翠峯 走進中山堂欣賞古建築之美,當然不能遺漏安置在中正廳背後,二、三層樓梯之間牆壁上的大浮雕〈水牛群像〉。這是中山堂的鎮堂之寶,已於二○○九年三月二日由文建會公告登錄為國寶。 〈水牛群像〉又名〈南國〉,高二五○公分,寬五五○公分。浮雕左側的小孩手拿長竹竿坐在牛背上,牛低著頭,姿態溫馴面朝中央,右前方直立著的小孩以雙手撫摸著小牛頭部;芭蕉樹下的三位幼童與五隻牛,構成一幅台灣農村悠閒、和諧景象。 作者黃土水先生,台北艋舺人,出生貧困,由於在學校的手工藝作業表現出高難度雕刻技巧,靈巧的手藝引起矚目,經由校方提報總督府,保送到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深造,是台灣第一位留日的美術學生。他在日本展現才華,為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人。他連續四年入選帝展的四件作品如下:〈山童吹笛〉、〈甘露水〉、〈擺姿態的女人〉和〈郊外〉。 一九二五年黃土水的作品〈小孩〉參加第六屆帝展落選了,他懷疑當權派主審不公正,決定不再參加。直到一九二八年,主審辭去帝國美術院會員資格並宣告:「他的門生將不再參加帝展。」黃土水於是開始積極準備,再度進軍帝展。 一九二八年秋,黃土水決定製作〈水牛群像〉,他回台灣借住在艋舺的一家酒廠廠房,借到一頭水牛就近觀察、捕捉神韻,並進行習作。回到日本後,他從繪製草圖開始,繼而製作小浮雕及小銅像,直到每一隻牛與牧童的造型及姿態都滿意之後,再全部配置在一起,製作成小尺寸浮雕,最後再將小浮雕放大成大浮雕。因為作品面積巨大,在翻製成石膏時,得平分成八塊再行組合。 為創作燃燒生命 黃土水傾全力創作,一九三○年十月,來不及完成作品,只好放棄參加帝展,等待隔年再參展。他繼續狂熱工作,不分晝夜,更不顧身體微恙,仍從不同角度做各種修整。十一月下旬,作品終於接近完成階段;但到了十二月中旬,身體疼痛無法忍受而就醫,這才發現盲腸已破,引發腹膜炎,於十二月二十一日病逝,結束三十六歲年輕的生命。〈水牛群像〉也因此來不及參加帝展,成為黃土水最後的遺作。 一九三一年,中山堂(當時稱舊廳舍)舉行黃土水遺作展,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黃土水夫人廖秋桂女士捐出〈水牛群像〉給台北公會堂,即今日的台北中山堂,作為永久陳列。 一九八三年文建會將石膏原模翻成銅鑄浮雕兩件以利永久保存,目前交給台北市立美術館和台灣國立美術館典藏;翻鑄用的玻璃纖維原模,則致贈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二○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水牛群像〉由中華郵政突破以往平面印刷的形式,以打凸技術發行國內首張立體郵票及郵摺,來凸顯這件浮雕作品的特色,並讓台灣的本土藝術之美隨著郵票傳播到世界各地。 芭蕉葉下,牛隻的形體筋肉渾圓有力,赤裸的孩童溫柔專注,您是否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那分溫馨、安定、知足與思鄉之情?一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家,留給眾人憑弔的偉大作品〈水牛群像〉。 (摘自《中山堂視野》,爾雅出版) 前一篇文章 【領養心聲】愛一個陌生人的能力 下一篇文章 【文學精神】卡繆作品中的現代性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投向媒體】避免更多受害者【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此情此景】茉莉花【愛與犧牲】犧牲的媽媽 愧疚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