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展現醫技亮點 不失人性溫度 陳玲芳 |2018.12.15 語音朗讀 34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萬小芳2.0功能持續進化。圖/萬芳醫院提供 現場備受矚目的神奇家用「洗頭機」,能造福手術病患、行動不便者、長期臥床長輩等。圖/陳玲芳 明基集團於醫療科技展現場展示「智慧手術室」。 圖/陳玲芳 萬芳醫院與HTC DeepQ合作,導入VR一體機「VIVE Focus」,合力打造「VR的衛教診間」。圖/萬芳醫院提供李岡遠主任(右一)及劉文德醫師(右二)指出,透過「居家固定式與隨身空氣品質偵測裝置」記錄環境參數,據此運算,可作為個人化呼吸道疾病預測模型。 圖/雙和醫院提供高雄長庚藥劑科主任王郁青,在展場介紹「智能藥局」特色。 圖/高雄長庚提供國泰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神經外科醫師張志儒於展場解說手術方式。圖/陳玲芳展場開放民眾體驗視診器,醫師能透過超音波診斷病人身體狀況。圖/新光醫院提供展場開放民眾體驗視診器,醫師能透過超音波診斷病人身體狀況。圖/新光醫院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由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舉辦的「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11/29到12/2假南港展覽館隆重登場,共有400家企業單位參展,現場設置特色醫療、智慧醫療、醫用設備等八大主題館,並邀請海外重量級學者來台交流,共同探討醫療臨床與產業合作之應用。在此跨領域的「健康產業」盛會中,「特色醫療館」大秀最新特色醫療服務與最新醫療科技,總計超過70家醫院參與,盡展醫療科技特色與亮點,同時又不失人性溫度,讓人看到台灣醫界的量能與突破。 接續去年首屆「2017台灣醫療科技展」,首創「以醫院為主體」的展出,今年規模更較去年擴大,從一千零五十個攤位,成長到一千三百五十八個攤位,成長率近三成。 醫療推動委員會召集人陳維昭表示,醫療是生醫產業的火車頭,可帶動生醫產業發展;能將最新醫療科技的應用呈現給國人,同時帶動產業發展,即是台灣醫療科技展的重要意義。 「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會場設立八大主題館,其中「特色醫療館」展現國內醫院的創新「軟實力」與科技「硬實力」,如台北醫學大學與IBM Watson Health展出人工智能AI癌症治療輔助系統與腫瘤基因檢測;中國附醫與長佳智能、NVIDIA、長新、長陽、長聖生技攜手,加速精準醫療升級;明基集團於現場展示智慧手術室,可從術前、術中到術後精準呈現影像與快速儲存紀錄,協助手術團隊降低風險與提高效率;國泰、新光、萬芳、雙和、彰基、中山附醫、高雄長庚等多家醫院,也展出「智慧醫院」的推動成果。 3D列印讓手術更精準 高齡化及3C產品使用普及,罹患脊椎退化性疾病人數增多,台灣每年約近萬人需接受「脊椎後融合術併經椎莖骨釘植入固定手術」,以往執行這類手術,高度依賴醫師豐富臨床經驗,因若骨釘植入路徑稍有誤差,就可能傷及脊椎神經。國泰醫院現場展出運用3D列印技術,協助頸椎椎莖骨釘植入手術等七項特色醫療。 國泰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神經外科醫師張志儒指出,該院建置複合式手術室,利用「Zeego-Brain lab navigation system」影像導航手術執行脊椎融合手術,並與中央大學合作,運用其研發的「C-arm」影像輔助導航系統,結合人機互動式機械臂,協助醫師進行椎莖螺釘植入所需的鑽孔方位導引,幫助手術更精確。 最近,國泰醫院更與成功大學合作發展客製化3D列印導引方塊,用於頸椎椎莖骨釘植入手術,透過術前電腦斷層重組影像,以3D模擬技術製作客製化導引定位件,配合病人脊椎模型,讓醫師術前掌握病人患部狀態,事先確認及規畫最佳骨釘方位、適合的骨釘尺寸,術中也能以導引方式協助醫師,依其術前規畫方位打入骨釘,讓醫師植入骨釘過程更安全有效、準確快速,同時縮短手術反覆確認方位時間,降低失血量與X光拍攝次數。張志儒強調,該院使用此技術已成功完成十七名病例,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WORLD NEUROSURGERY》。 視診器等科技打造生活服務 新光醫院引進飛利浦行動超音波儀(Philips Lumify),是民眾可以關注的一大重點。「一般醫師都會用聽診器來作為診斷的工具,而『視診器』則是用看的,作為醫師的另一雙眼睛。」視診器實際上是一具行動超音波裝置,連接探頭與平板電腦,透過掃描的方式來了解心臟、腹部、周遭軟組織、骨骼肌肉等有沒有問題。 「以前超音波很大,現在卻可以帶著走,民眾可以體驗到跨時代的改變。」 救護車如有視診器,就可將訊息即時傳給醫院急診室,而醫師可以在另一端馬上進行判讀,在急診這樣分秒必爭的環境中,視診器可以即時協助做出判斷與處置。「居家醫療如果有視診器,醫師到訪時,能很方便地透過超音波診斷病人的身體狀況。即時、快速、移動、精準,這是視診器最大的優點。」 此外,由新光保全引進日本多款智慧科技輔具,醫療展現場展出智能助行車、人型輪廓離床偵測系統、電動移位機、家用洗頭機及智慧床墊監測系統等,希望透過科技化的機器人和輔具,協助行動不便者、需要照護的長輩以及養護機構或一般大眾,親自體驗科技為高齡生活帶來的好處。如現場備受矚目的,是來自日本的神奇家用「洗頭機」,能讓手術病患、行動不便者、長期臥床長輩或暫時無處洗頭的民眾,甚至是坐月子的產婦,無須出門,即可或坐或躺,由機器完成細緻的洗髮清潔,感受清爽舒適的生活科技。 聊天機器人為醫療增溫 去年,萬芳醫院與HTC DeepQ合作,在LINE上推出全台首位人工智慧醫療服務聊天機器人「萬小芳」,一年多來,好友人數破萬持續成長,幫助許多民眾就醫更便利。本次科技展,推出新一代「萬小芳2.0」,將功能升級進化,新增「診前筆記」等醫病互動界面。 例如,使用者可在診前輸入想詢問醫師的問題或症狀,這些內容將直接傳送到醫師的看診畫面,讓醫師在病人進入診間前即掌握病況,減少看診時輸入資料的時間,而把重心放在與病人的溝通上。 完診後「萬小芳2.0」會主動告知用藥明細,說明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會依疾病進行衛教。此外,萬芳醫院也將推出全新APP,除了掛號及看診進度基本功能外,也將導入「用藥通」,由萬小芳進駐服務,在不同時刻主動關心問候,讓醫療更有溫度。 值得一提的是,萬芳醫院與HTC DeepQ合作,導入VR一體機「VIVE Focus」,合力打造全球首家多人體驗「VR的衛教診間」;「VIVE Focus」不須外接任何電腦設備,也不需要場地布置,除打破空間限制,同時讓醫師、病人、家屬進入VR虛擬實境,幫助醫師具體向病人及家屬解說病況與治療方向,有效提升醫病溝通品質及決策。 萬芳醫院去年引進「智慧病房」服務,以智慧化「呼叫鈴」為核心,病人只要按下呼叫鈴,即會通知主責護理師的手機,改變以往病房區警鈴大響的情況,讓其他病人可以安靜休養;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並配合護理人員經驗發想與邏輯演算,鑑別真正危急個案,安排合適病房位置,讓病房緊急呼叫鈴從每月一千八百多次降到五十多次,降低病房區的醫病焦慮感,提升病房安全性與舒適度。 面對人口老化、生活型態改變,加上空汙問題衝擊,引發許多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問題,如氣喘、慢性肺阻塞,其中以慢性肺阻塞為最致命疾病。與萬芳醫院同屬北醫體系的雙和醫院,針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打造了「慢性呼吸道疾病預警系統」,一種新型態健康照護模式。此系統也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展出,並開放體驗。 高雄長庚「智」造未來藥局 美國有百分之三點七的住院病人,曾遭遇醫療不良事件,其中又以「給藥錯誤」為最大宗,占一成九,相當於每一千個住院病人,就有六人曾遇到「給錯藥」的問題。台灣醫策會也發現,在十三類醫療疏失事件中,以給藥錯誤為最常見。 在藥物調劑過程中,一直都是靠藥師以人工來負責作業流程的正確性,但人非聖賢,當專注力不足時就有可能出錯。所以,目前的標準調劑作業為一人調劑、另一人覆核的方式,確保調劑給藥的正確;在科技發展朝智能化邁進的時代,若能導入科技,輔助藥品調劑作業過程的正確性,將可大幅提升民眾的用藥安全。 高雄長庚醫院藥劑部,於今年台灣醫療科技展中,發表跨產業合作開發成果,由藥劑科主任王郁青帶領陳銘鴻、胡沛弘與黃士勳組長,針對三大系統領域,導入整合多項人工智慧軟硬體技術,以輔助確認藥品調劑的正確性,為病人用藥安全把關,並營造藥師友善就業環境。 王郁青表示,藥劑部團隊目前產學合作開發成果,包括一、「口服藥品智能分包暨影像辨識系統」:應用單次條碼藥盒自動定位技術,確認藥品正確補充與調劑;以電子攝相比對,來核對自動調配分包的正確性;運用機械手臂自動裁切技術,開發泡殼包裝藥品的自動調劑設備;二、「住診近端處方審核、遠端給藥系統」:以「物聯網」概念串連醫師開方與藥師審方等醫療流程,由「智能藥櫃」控管調劑,落實「遠距給藥」概念;三、「注射藥品智慧垂直循環調劑系統」:利用工業管理的料架垂直旋轉原理,結合條碼辨識與LED電子投影標籤,整合開發自動傳遞藥品的調劑工作檯,納入「人因」改善因素,實現「以物就人」概念,提高揀選藥品效率,讓用藥安全大幅提升。 前一篇文章 養生達人(十三) T1糖友石晉華 看見希望用藝術扭轉人生 下一篇文章 職人&專家 教你吃對麵包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俄羅斯公主 安娜斯塔西亞2025.01.1402千年首見 敦煌華蓋真實還原2025.01.1503佛光緣美術館義工 發心服務培福2025.01.1404【時光重逢】枯荷猶傲骨2025.01.1705【視覺DJ】烏龜上樹2025.01.1906普門寺法筵會 感謝護法委員、菩薩義工2025.01.1407南屏別院歲末聯誼 年慶春喜感恩星雲大師2025.01.1608【論愛談情】愛自己不等於 自戀2025.01.1409無畏百年水災 維也納防洪有術2025.01.1410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 第一屆開學2025.01.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養眼專欄】近視是否能抵銷老花?「最勵志」精神科OT 施以諾:發掘自我生命之光【聊聊心裡事】孩子天天滑手機,卻滑進了孤獨相信「我是」的力量【營養專欄】聰明選食 遠離心血管疾病打造健康體質 從口腔保健做起 作者其他文章「最勵志」精神科OT 施以諾:發掘自我生命之光大寒養生禦寒保暖 晒冬陽促氣血循環久坐增慢性病風險 多起身伸展保健康冬天吃熱豆花涼補 降體內虛火 打造健康體質 從口腔保健做起楊聰財醫師 教你解放焦慮 從心找回這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