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 43

星雲大師 |2018.12.04
1446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於西來寺主持甘露灌頂三皈五戒典禮,不少西方人發願依止佛法、求受五戒。 (2005.09)圖/陳碧雲提供

文/星雲大師 
弘法系列 34
●空無的管理

面對萬事萬物,不要執著。即使今日你住的是高樓大廈,可能明日一把火、一場地震來,就讓你傾家蕩產了。相反地,現在你什麼都沒有,一旦因緣到了,利益自然就會找上門。所以,在人間與人相處,或者管理事業,「有」只是一方面,「空無」才是包含了一切。

在佛教裡,有一個最高深、最微妙的道理,那就是「空無」。「空無」雖然高深微妙,可是一般人卻不容易懂得。世間上的人都想要事業發達、有兒有女、升官發財、功名富貴,其實「有」不一定很好。比方兒女很多,雖然是福氣,但終究是有「福」也有「氣」,難免會有生氣的時候;財富很多,雖然可以不愁吃穿,但是錢財為五家共有,人為財死的也是很多。甚至人與人之間,相處合意者,一旦要別離,就會感到痛苦;不合意者,一再和你同在一個機關共事,也會教你不能稱心。

所以,對於「有」,有家庭,就有家庭的煩惱;有錢財,就有錢財的煩惱;有愛情,就有愛情的煩惱;有地位、有權力,就有地位、權力的煩惱。世間上的「有」,有好有壞,最好是有歡喜、有自在、有安心、有平安,但是這種「有」,大家都不重視,只重視形相上的功名富貴。當然,隨著功名富貴而來的,也就有多少煩惱。

其實,「空無」最好,空無不是沒有,就像虛空之大,不是能容納萬有嗎?倉庫空間很大,不是能放很多東西嗎?空地很大,不是可以建設大樓嗎?口袋空了,不是可以放錢嗎?腸胃空了,身體不是很健康嗎?所以,「空」中有妙「有」。

但是人不懂得「空」,都以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而不知道空是建設有的。假如世間上沒有空間,茶杯不空,怎麼能裝水呢?碗盤不空,怎麼能裝飯菜呢?所以,我們要能了解世間萬有的「空」義,將空與有調和,如《般若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有是不二的。

面對萬事萬物,不要執著。即使今日你住的是高樓大廈,可能明日一把火、一場地震來,就讓你傾家蕩產了。相反地,現在你什麼都沒有,一旦因緣到了,利益自然就會找上門。所以,在人間與人相處,或者管理事業,「有」只是一方面,「空無」才是包含了一切。

就像颱風肆虐,災情發生在所難免,但是卻仍有人因禍得福。有一個木材商人,原本計劃將木材運送到日本,因為颱風來襲而延遲了一個星期。沒想到,因為時間的延後,木材賣價在日本翻漲了三倍,忽然間他的事業發達了。如此說來,風災不就成了他的增上緣嗎?因此,各有因緣莫羨人。

所謂「因緣」,也就是「空無」的思想,本來沒有的,因為「緣」來了就有;本來有的,因為沒有「緣」,就算是煮熟的鴨子也會飛了。如果你能認識「空無」的道理,就能擁有這個世間最好、最微妙的人我關係,做人處事就更能得心應手了。

●五戒的管理

在我弘法期中,尤其是在美國,很奇妙地,美國人士都很歡喜受五戒,往往西來寺一舉辦傳授五戒戒會,美籍人士的參加人數總是超越華裔人士。我想,主要原因是美國向來就是一個法治國家,人民都知道要用法來管理自己。

五戒,聽起來是叫我們這樣不能、那樣不可,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偷盜、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語、不可以吸毒。有種種束縛,實際上是自由的,你不犯戒,一切就能自由,就都「可」了。縱觀牢獄裡的受刑人,不就是因為犯了五戒才入獄,失去自由的嗎?

所以,用五戒能管理自己。比方說:不殺生,就是尊重別人生命的自由,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偷盜,就是尊重別人財富的自由,不侵犯他人的財富;不邪淫,就是尊重別人身體的自由,不侵犯他人的名節,如此,自己的家庭人事也就會和諧;不妄語,不說謊話破壞別人,講究誠信,就會獲得人家的尊重;不吸毒,菸酒、毒品一概拒絕,不僅不會浪費錢財,也不會傷害身體、破壞名聲。

假如家庭裡的每一分子都能受五戒,以五戒來管理家庭;團體裡的大家都能受五戒,以五戒來管理團體,如此,人人就都是健全的人了。再說,做一個人,不受五戒,難道就可以殺盜淫妄了嗎?你能受持五戒,才表示自己像個人,一個人能奉行五戒,人家也才不會害怕你。

關於戒的自由、戒的尊重、戒的尊嚴、戒的利益,不勝枚舉。總之,你做人處事能夠奉行五戒,人格道德就會受到尊重,人我關係還會不和諧嗎?推而廣之,全國人民都能受持五戒,這一個國家還不會太平無事嗎?(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