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宗 擬真生態繪本動人心 郭士榛 |2018.11.03 語音朗讀 34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邱承宗從黑髮到白髮,歡喜做生態繪本。圖/小魯文化提供 邱承宗將大自然觀察的昆蟲生態親手繪製成繪本。圖/小魯文化提供 邱承宗繪製 的老鷹。圖/小魯文化提供 小朋友喜歡看邱承宗 的生態繪本。圖/小魯文化提供 邱承宗日夜忙於創作 ,家人從反對最後轉為 支持。圖/小魯文化提供 文/郭士榛 你知道,蜻蜓一秒鐘即可完成產卵的動作嗎?而且剛孵化時,蜻蜓寶寶全身都是透明的嗎?你想看看母獨角仙遁地產卵後,究竟在土中經過那些過程,卵才會孵化為幼蟲,再長為成蟲、結繭,最後破繭而出? 台灣知名生態科普繪本作家邱承宗,透過相機與顯微鏡觀察,並依季節飼養各式昆蟲,再著手繪製生態繪本,帶領讀者認識蜻蜓的生命史,從繁殖、卵孵化、稚蟲到羽化,每道過程、每個畫面,都精采萬分、觸動人心。 繪本作品登峰之作 邱承宗生長於台中鄉野間,自小有很多機會到台中公園,園內的小湖泊、樹林與蟬鳴,無形中為邱承宗開啟了一扇親近自然之門。他表示,國小常參加美術比賽,「那個時代,住家附近的田園生活影響著我日後從事生態繪畫。」 數十年來,邱承宗投入昆蟲、鳥類與大自然觀察,運用一筆一畫來發揚台灣自然美,黑髮逐一變成了滿頭白髮,始終致力將眼睛觀察所見,用一筆一畫繪成科普繪本作品,尤其《池上池下》以及《地面地下》這兩本講述蜻蜓和獨角仙的繪本,以細膩的科學角度呈現昆蟲生態世界,可說是邱承宗登峰造極的代表作。 邱承宗透露,最瘋狂研究蜻蜓的時候,他曾跑到東南亞四處做蜻蜓的研究,光是泰國的清邁就連續去了5年。原因是:「我想好好畫昆蟲給孩子們看。」 碰壁後決定自己做 1954年出生的邱承宗,畢業於日本東京攝影專門學校,畢業後返台,為兼顧家庭經濟和個人興趣,人生竟轉了個大彎。一直對大自然有興趣的邱承宗,原本希望找人創作生態繪本給小朋友看,但在企畫台灣生態系列──昆蟲類書籍時,卻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動物生態畫家。 「當時台灣小孩想看獨角仙,只能買日本繪本,但日本與台灣的自然環境和緯度本身就有差異,外國繪本再怎麼精美,也不容易看到台灣本土種生物。」他認為,台灣豐富的生態種類並不亞於其他地方,外國人甚至來台灣研究生態,但台灣卻翻譯國外生態繪本,使得小孩不知道台灣土地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邱承宗當初成立「紅番茄出版社」,就是希望專門出版台灣生態與人文本土創作。他四處尋求能畫台灣昆蟲生態的繪者和作者,沒想到卻處處碰壁。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他決定自己跳下海,重拾畫筆並自己研讀、繪畫、撰寫自然專業書籍,沒想到因此展開始料未及的生態繪本創作生涯。「當時已是不惑之年,這一畫,就一直畫到現在。」 專業指點外加努力 「一開始自以為有著美術的專長,畫生態繪畫不會有困難!」但當邱承宗拿起照片和標本臨摹,畫著畫著,心裡的問號卻愈來愈多,於是他停下了畫筆,和專家走出戶外,並展開採集、辨識和飼養昆蟲的歲月,足足花了5、6年,才畫出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這期間,他創作之《蝴蝶》繪本中的插畫,讓他榮譽入選2000年義大利波隆納兒童插畫展,成了台灣以非文學類作品入選的第1人,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 其實在此之前,台灣畫昆蟲繪圖屬於圖鑑繪畫,是繪者看著照片把昆蟲畫出來,再配上不同背景。由於缺乏戶外觀察,很容易將昆蟲安排在錯誤的植物上。而邱承宗的生態繪畫,則會先到野外實地調查,跟著專家觀察昆蟲與棲地、季節時序的關係,採集並製作標本,飼養並紀錄其生活史,「幾乎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連做夢也會夢到昆蟲。」 剛完成第1本《昆蟲家族》繪本時,邱承宗自覺畫作不是很成熟,某次機會下,他向一位日本美術界友人請教,朋友告訴邱承宗:「你畫筆下的昆蟲沒有生命力,必須要持續花10年鑽研才能看到成果。」從那時起,邱承宗決定從基礎了解相關知識,還跑去埔里木生昆蟲博物館,向當時的館長余清金請教相關昆蟲習性,並依照季節在家裡飼養各式各樣的昆蟲,之後才陸續出版《昆蟲飼養》等繪本。 融入自然不再旁觀 常年的野外經驗,邱承宗逐漸將視野放大,開始留意到周圍的棲地生態。此時的他停止了採集的工作,改以攝影和繪畫做為觀察工具,也逐漸從冷漠、客觀的採集者,轉化成一位「帶著感情的旁觀者」。他學習放慢腳步,欣賞昆蟲與池塘、樹木、溪流、潮汐的互動。他開始融入自然,領略各種昆蟲和環境之間的奧妙。 如今,邱承宗更放下了出版經營的角色,回歸到專注觀察和創作。這是他耗費兩年的時間,觀察住家附近的一處池塘溼地,用更為輕鬆的筆觸和優美的文字留下的珍貴紀錄。他說:「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把我感受到的、看到的,轉化成兒童可以理解的語言,讓孩子和我一起感動,一起共鳴!」 邱承宗說:「我想做文學面的科普,而不是只做圖鑑。目前,出版界大概只有我認真在做生態科普繪本,我很希望能把文學帶進這裡,讓小朋友可由繪本中看到昆蟲也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然當大人看繪本時,更要用和平常不一樣的心態去看書。」 家人從擔憂到支持 儘管如今已64歲了,邱承宗整個人依舊充滿熱情,只要天氣好就往戶外跑,這幾年更把焦點轉移到鳥類,忙得不亦樂乎。「我這種工作最辛苦的是家人,往往我背起褙包出門後,以前沒有手機,但現在有手機也沒用,因為山中無法通訊,只能等我回到家中,家人才能安心。」 邱承宗表示,太太剛開始會擔心,後來跟著他外出工作幾次後,漸漸釋懷心中不安,終能放心等待他返家。 放生 不等於尊重生命 這麼多年來,邱承宗努力創作生態科普繪本,希望能讓小朋友從繪本中確實了解昆蟲生態,他笑說,雖然創作多少都會加上一些想像,但是他相信絕對不會「誤人子弟」。 今年三月底,邱承宗受邀參加曼谷國際書展「台灣主題國」活動,作品讓國際友人驚豔。邱承宗說,曾有人質疑他:當年採集昆蟲飼養,是否「不尊重生命」?邱承宗認為,「沒有認真觀察、真正接觸,不了解昆蟲的生活史,要怎麼去愛護及尊重牠?」 邱承宗舉例,有一種來自澳洲的幽靈竹節蟲,小時候非常可愛,樣子就像拳擊手,會隨著人的手像拳擊手般擺動對峙,小孩子很喜歡飼養。但是幽靈竹節蟲長大了,樣子看起來很可怕,小朋友就不想養了,對生態來說又該怎麼辦? 邱承宗解釋,有些人因為要尊重生命,所以四處放生。可是外來種的幽靈竹節蟲,食物來源是芭樂葉,在台灣野外很容易生存,且是孤雌生殖,沒有雄蟲也可以產卵,而且一次可以產100個卵,這外來種在台灣沒有天敵,大量繁殖嚴重影響本土物種,這如何能叫做尊重生命? 邱承宗說,剛開始他什麼昆蟲都觀察,在當下,他其實沒想過是否要畫成繪本,但數十年來,他所創作的兩本科普繪本《地面地下》、《池上池下》,確實是觀察累積而來的代表作。 《地面地下》藉由獨角仙,拉出其生存棲地的生態時間軸,對比各種生物的生命周期,傳達有些生命的意義不在長短,而在於如何活出「自己璀璨的一生」。《池上池下》,則是以蜻蜓的一生,為讀者創造一個值得微觀細品的小小生態世界。 邱承宗說,因為長期觀察這些昆蟲與生態,讓他有一顆銳利的眼睛,加上攝影工具輔助紀錄,才能創造筆下生動且真實的生態世界。邱承宗期望讀者閱讀他的生態繪本後,願意到山林裡走走,認識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有所體驗,才會注意到棲地改變、了解環境的重要性。 前一篇文章 柯世宏 三代掌中戲 走出新格局 下一篇文章 【民歌之母】陶曉清 年過70從心所欲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3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4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5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6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7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8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09蔬食族營養健康滿點 補充蛋白質、鐵、B122025.08.1410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欣惠 用安定的心改掉積習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李秀慧 善因緣讓逆境變順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梅秀蘭 加入最忙佛光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鳳珠 服務增能有感悟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盧天祥、許伊琍 以花供養功德無量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鄭麗貞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